來源:機電商報
摘要:現在比較公認的,有三大前沿科技:一是大數據,二是移動網絡,三是智能化生產。現在炒得比較熱的“三維打印”其實就是智能化生產的一種方式。這三大技術是引發新的技術變革(的關鍵因素),我們稱作——催生第三次工業革命。
中國正處于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的關鍵時期,而智能制造正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數字化制造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從數字制造走向智能制造的過程中,工業軟件應如何適應和滿足這一新趨勢下的需求?5月30日下午,北京新世紀日航酒店,談起這一話題,著名機械設計與研究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如數家珍。
解析“數字制造”
《機電商報》:關于21世紀的前沿科技,有很多種說法,你認為有哪些最值得一提?
譚建榮:現在比較公認的,有三大前沿科技:一是大數據,二是移動網絡,三是智能化生產。現在炒得比較熱的“三維打印”其實就是智能化生產的一種方式。這三大技術是引發新的技術變革(的關鍵因素),我們稱作——催生第三次工業革命。
《機電商報》:談到第三次工業革命,有人說“已經來了”,也有人說“馬上就要來了”,還有人認為這是在兜售概念。你怎么看?
譚建榮: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喊了40年,但還沒有來到。最早是在20世紀70年代,有個美國人(注:Alvin Toffler)寫過《第三次浪潮》,認為工業革命將要來到。最近一次熱炒和三維打印相關,有人認為,它和第三次工業革命聯系得很緊密。
工業軟件要適應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需要,適應大數據、移動網絡和智能化生產的發展需求。現在,對數字化工廠的描述中,有一條是——制造過程中傳遞和采集的信息是數字的,3D的,因而也必然是無紙化的。工業軟件最終要落實到數字化工廠的應用中去。
《機電商報》:請介紹一下數字化設計與數字化制造的發展歷程?
譚建榮:從國際上來看,20世紀80年代主要是二維繪圖,后來科技部提出“甩圖板”,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3D建模,然后是21世紀00年代的面向大批量定制的產品配置設計,而到了21世紀10年代,我們強調的是快速響應客戶需求。
《機電商報》:數字化設計和制造在我國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發展到今天,企業對工業軟件有哪些新的要求?
譚建榮:這些新的要求概括起來有五個方面:首先是自主創新,以前的CAD軟件往往只支持詳細設計,但不支持創新設計;再者是高效設計,即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第三是高性能、高品質的設計;第四是低碳環保;最后,我們還要不斷地研究新領域,學習新知識。
《機電商報》:在數字化制造方面,我國還有哪些不足?
譚建榮:今年(5月30日)上午,在鐵道大廈,我們評審一個幾十億的大項目,無錫油泵油嘴廠跟我說,“我們造汽車的設備不比國外差,都是進口的,而且是最先進的,但我們造出來的汽車就不如人家”。
幾年前,原冶金部的一位副部長跟我說,曹妃甸的這個鋼廠設備好、環保好……聽完他的介紹,我就提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最好的設備煉不出最好的鋼?我們的鋼鐵虧損得一塌糊涂,但高檔的鋼鐵還得依賴進口。
這些例子說明,我們的制造過程還有這些欠缺:一是定量描述,我國工業整體上還是比較“粗糙”;二是精確計算,不能靠類比;三是可視模擬,把制造過程先模擬一遍,仿真一遍,看控制得對不對,誤差掌握得怎么樣;四是實現對制造過程的智能控制。
關注新變化
《機電商報》:在工業產品設計和制造方面,有哪些新變化、新趨勢值得關注?
譚建榮:一是,從基于幾何設計到基于物理設計。以前,3D圖形設計比較注重產品的形,而對產品的態關注較少,比如強度、剛度、抗變形能力、抗干擾能力等,用數字化的軟件分析這些方面還比較困難。我們現在推行的并行設計、智能設計,目的就是要提升產品內在性能。
第二,從單學科設計到多學科耦合設計。以前,我們的產品設計往往是從單學科考慮,只關注機械性能,對電子學、電磁學、流體學、聲學等方面的要求都關注的比較少,現在的多學科耦合設計是一種綜合優化的方法,包括考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比如,設計電腦時,既要考慮怎樣做的薄,又要考慮散熱性能好。
第三,從產品設計到全生命周期的設計。全生命周期的設計包括產品需求、規劃、設計、生產、經銷、運行、使用、維修保養、回收再處理的一系列內容,其中,最大的難點在產品設計前端,即分析市場上需求什么樣的產品。
此外,還包括從加工中心到數控一代,從虛擬制造到3D打印,從柔性制造到柔性生產,從云計算到云制造,從數字制造到智能制造等。
《機電商報》:3D打印是最近行業內談論的比較多的話題,它的技術原理和應用前景如何?
譚建榮:用一種便于理解的方式來說,它其實是種成型技術。它有很多應用前景,尤其是在牙齒單件模具等方面。
3D打印的過程和CT正好相反。比如,肝臟CT掃描,先把周長輪廓找出來,然后進行重現3D曲面的肝,再拿標準的肝比較一下,如果變大了,就可能有腫瘤。而3D打印是先將3D模型一片片分層,然后一層層燒結起來,或用紙疊加起來,截面處理是其中最主要的制造環節。
3D打印剛炒熱,現在又提出4D打印,在3D打印的基礎上再加一個變形,也就是,在打印好之后,還可以變形,這是麻省理工大學的一個建筑教授提出來的。
《機電商報》:最新提出的智能制造有哪些涵義?
譚建榮:智能制造的內涵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形象地說,就是產品是智能的,做產品的過程是智能化的,做產品的工具是智能的。它有知識庫、動態傳感、自主決策這三點標志。
比如美國研制出的四足機器人,能背幾十公斤重的東西,走幾十里路,逢山過山,逢河過河,因為機器人能自主決策,這一步跨到哪里,不需要人工干預,這點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