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6月20日發布《科技發展新態勢與面向2020年的戰略選擇》研究報告,提出未來5至10年世界可能發生的22個重大科技事件,以及中國可能實現的19個重大科技突破。
該報告稱,2010年美國科學家實現人工合成支原體基因組,培育出由人造基因組控制的、可自我復制的細菌細胞,標志著人類實現首個“人造生命”。可以預見,未來10年,有望在人工設計并合成生物分子、生命線路、細胞器乃至真核細胞染色體等“人造生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醫藥、能源、材料、農業、環境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和應用前景。
對火星的研究已發現存在大量地下水的證據和其他支持生命存在的跡象,正在開展和即將實施的若干國際探測計劃,不久的將來有可能在地球系統以外發現生命或生命存在的證據,這將是人類對客觀世界和自身認識的重大突破,將極大拓展人類對生命現象及其規律的認識。
準確預見未來發展特別是未來5-10年重大科技事件是一項富有挑戰的工作。就中國而言,在經濟社會轉型的進程中,面臨著能源資源、產業結構、農業現代化、人口健康與老齡化、生態環境與城市化、空天海洋拓展、新安全等重大問題,對相關領域的研發提出了迫切需求。這些需求指明了中國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和戰略重點,也必將加快中國的重大科技突破。
200多位院士專家經過一年多的深入研究,綜合判斷認為,未來5至10年世界可能發生22個重大科技事件:希格斯粒子是否存在將得到確認;中微子振蕩實驗有望加快破解”反物質消失之謎“;暗物質粒子的探測和研究可能取得突破;量子信息技術將成為下一代信息技術的先導和基礎;”人造生命“展現誘人前景;人腦神經連接線路圖有望繪出;光合作用及”人造綠葉體“將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人-機-物三元融合將促進信息服務進入普惠計算時代;未來電網將實現從交流向直流的重大變革;太陽能光伏發電將實現平價上網;深層地熱能將成為主要可再生能源之一;石墨烯將成為”后硅時代“的新潛力材料;綠色智能制造技術將引發產業全面變革;基于干細胞的新的生命繁衍方式將會出現;個體化診斷和治療技術將取得突破;對腫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干預和治療有望實現;分子模塊設計育種科技將創造新一代農業生物品種;合成生物體將革新工業生物制造;青藏高原未來地球系統研究將成為地球科學研究突破點;地球系統以外可能發現生命或生命存在的證據;國際空間計劃加速基本科學問題和空間技術的重大突破;深海探測的新紀元即將到來。
報告提出未來5到10年中國可能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有19個:量子通信將可能率先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可控的基礎軟硬件平臺將產生重大突破;普惠計算將取得重大進展;模塊育種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等技術將成為未來育種的重要手段;干細胞整體研究水平將進入國際第一陣營;生物醫藥實現局部跨越式發展;工業生物制造技術進入世界領先行列;泛在制造信息感知與網絡技術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先進材料可能實現原創突破和全面提升;煤炭資源清潔高效綜合利用將形成新興產業;地球深部勘探關鍵技術與核心裝備實現自主研發;規模化可再生能源發電及分布式電網有望實現商業應用;廢物能高效清潔利用將催生”城鎮礦山“新興產業;區域高壓直流電網將建成;載人航天、嫦娥工程及其他空間重大工程將產生重大突破;空間科學衛星形成系列;新原理航空發動機樣機有望研制成功;深海勘探技術將實現跨越式發展;海洋新技術的重大突破將促進藍色海洋經濟快速發展。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指出,當今世界科技正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主要表現在6個方面:一是科技發展呈現多點突破、交叉匯聚的態勢;二是大數據科學成為新的科研范式;三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焦點;四是世界各國更加重視利用科技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五是產業科技、國家科技和學院科技三足鼎立、協同發展;六是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呈現出全球化競爭與加速流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