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改革開放前,在我國長期處于短缺經濟的條件下,經濟發展的創新動力不足。許多產品幾十年一貫制,不求改進創新。這是因為,在嚴重供不應求的條件下,“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商品銷售不需要經歷馬克思所講的“驚險的一跳”。同時,由于西方的敵視與封鎖,我國也難以引進先進技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傳統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向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貨幣追求商品轉變為商品追求貨幣。商品供應充足了、花色品種豐富了,社會主義經濟是短缺經濟的傳統看法被打破了。這是好事,但又出現了新的問題。買方市場的出現意味著市場需求飽和,某些商品甚至積壓滯銷。同時,長期高速增長積累了一些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諸如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薄弱、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等,對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形成了瓶頸制約。
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問題,靠什么?關鍵靠創新,靠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隨著買方市場的形成,賣方的競爭加劇,競爭的壓力促使企業通過科技創新,采用先進技術設備提高勞動生產力;同時,對外開放也使我們可以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科技創新可以帶動或有利于許多問題的解決。比如,“農業基礎薄弱”與我國農業生產力落后、科技水平低有關,“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也要靠技術進步、科技創新來緩解。
通過科技創新發展生產力可分為幾種情況:一是由于自己的科技水平低,主要依靠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二是引進后消化、吸收、改進;三是由于國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間的科技水平有差異,可通過技術擴散提高落后地區、行業和企業的科技水平。四是加強自主創新、原始創新。隨著我國發展水平的提高和國際競爭的加劇,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著力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目前,我國加強自主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存在兩方面的緊迫性:
一方面,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資源投入,發展方式粗放。目前,不僅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也開始出現勞動力特別是技能勞動力短缺約束。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低迷,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減弱,提高出口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顯得更加緊迫。這就要求推動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怎樣實現集約型增長?農業生產靠精耕細作,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工業生產靠改進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樣的集約方式依然需要,但已經不夠了。集約型增長,越來越要靠科技創新驅動。
另一方面,我們正面臨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浪潮。在大的國際經濟危機之后,一般會出現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種種跡象表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醞釀突破。歷史經驗表明,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就能實現趕超跨越,成為世界強國;如果錯失機遇,拉開科技差距,就會拉開經濟社會發展差距,就會落后。我國錯失了前幾次科技革命的機遇,面對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不能再錯失良機。講重要戰略機遇期,不能忽視這一重大戰略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