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 將新聞進行到底
繼不久前中國代表隊在荷蘭第十七屆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上獲得四項冠軍、一項亞軍后,本月3日至9日在北京召開的第23屆世界人工智能聯合大會又傳來好消息:中國科技大學“可佳”智能服務機器人在大會視頻競賽中獲得“最佳自主機器人獎”,在實體機器人競賽中以全場最高分獲得“通用機器人技能獎”。
一時間,中國的機器人成為關注焦點。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作為數字化智能化在工業領域的代表,發達國家均將機器人作為其制造業升級的主要途徑,而民用機器人又如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推進服務業的升級?在機器人進入智能時代后,國內家用服務機器人將如何迎接機遇和挑戰?近日,在由北京紫光優藍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倡導發起的2013國際智能物聯和機器人產業高峰論壇上,數百名來自國內外著名機器人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企業家、政府人員,共同探討在智能物聯時代下機器人產業經濟技術趨勢。
——新聞緣起——
既能抓生產 還會做家務
“機器人總動員”預計呈爆發式增長
三年前上海世博會上琳瑯滿目的機器人曾讓記者眼花繚亂,唱歌的、做菜的、清洗建筑外墻的……記得當時身邊的觀眾都不無向往地表示:如果家里有這么幾個,那人就徹底從家務中解放了。
事實上,隨著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聰明”的機器人正逐漸從科幻作品走進人們的生活。在此次論壇上,紫光優藍展示的機器人“愛樂優”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這款外形小巧可愛的“小優”定位親子互動,面向0—12歲嬰幼兒。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愛樂優”早教智能機器人集成多傳感器信息耦合、藍牙對接、語音控制、遠程監控和跨平臺通訊整合功能,能夠實現與嬰幼兒互動以及一種完全不同的早教體驗。目前,該產品已經實現了較大規模的出貨量,每季度出貨達15萬臺。
除了親子,服務老年人也是智能機器人的主攻方向之一。在北京市四季青鎮國家級模范敬老院,記者看到,老人只要輕觸按鈕,床板的上半部徐徐抬起,折疊成一個舒適的輪椅,幾乎不用移動身體,他就從床上直接出了門。這“變形輪椅”實際上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研發的“床椅一體化機器人”。
此外,近年來,各種新奇的家庭機器人頻繁亮相。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所研制的“藍天潔寶”系列擦窗機器人,現已在廣州新機場落戶;為國家大劇院橢球形外殼開發的框架移動式清洗機器人也已經投入使用。
“智能物聯和機器人產業被公認為未來最具發展的產業之一。” 紫光優藍董事長牛利平引用比爾·蓋茨的預言:機器人即將重復個人電腦崛起的道路,點燃機器人普及的“導火索”。
根據權威機構預測,2015年家用智能機器人市場需求至少有800億美元市場,市場規模將成長為2500億美元,世界經濟增長引擎即將由IT進入RT時代(Robotics technology)。
——核心關注——
外形像人 行為也應像人
物聯網將使機器人從初級智能升為高級智能
正如牛利平所說,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高度重視機器人的發展,紛紛推出發展機器人的國家戰略規劃。韓國計劃到2013年實現每個家庭都能擁有一臺機器人;而日本機器人協會預測,到2025年,全球機器人產業的“蛋糕”將達到每年500—1000億美元的規模隨著技術的發展,機器人的功能將高度專業化,隨著價格逐漸降低,智能機器人將深入千家萬戶。
我國也做出了戰略部署。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明確指出將服務機器人作為未來優先發展的戰略高技術。據悉,服務機器人的產值將由2010年的約171億美元,增加到2025年的517億美元。
紫光優藍CEO劉雪楠說,機器人產業經歷了從工業到特種再到民用的發展路徑,處在頂端的家用機器人可廣泛用于助殘、幼教、娛樂等方面。她認為,家用智能機器人有動作型和動腦型兩個發展方向。她解釋道,動作型家用智能機器人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做人做不了的工作”, 比如為殘障服務的體外骨骼型機器人以及其他為老年人服務的機器人。
所謂動腦型就是要在動作方面堅決做減法,在人工智能方面做加法,這類機器人可以承載更多的智能信息、人工控制和智能家居控制等特性。“基于這一點,我們認為家用云智能機器人會是家庭移動互聯網的核心終端。”劉雪楠說。
專家稱,物聯網的本質是架起物與物之間的聯系,將人與人之間溝通連接擴展到人與物、物與物。比如,你在公司就能打開家里的空調、讓熱水器放好熱水,機器人正是這套智能家居系統的核心中樞。
家用智能機器人將取代電腦,成為基于物聯網智能云平臺的家庭終端。國家物聯網協會會長王志良表示,物聯網技術將會引起現有產業的大洗牌,而智能機器人正是在新一輪發展中極具前景的產業。
機器人走進生活,聽起來很美好,但公眾卻有很多疑問:“機器人怎么能滿足家里不同人的需求”、“說方言它能聽懂嗎?”在論壇上,觀眾們把這些問題拋給專家。
對此,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韓力群表示,目前機器人應用的各種智能技術仍處于初級階段。“高級階段首先需要有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這樣才能提供個性化服務。另外,還要有認知能力。機器人里預先設定的回答不算智能,只有自主回答才是智能。”她說,將來的機器人不光是外形像人,而且在行為方面越來越像人,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8月9日,我國第一個將智能物聯網與機器人緊密融合的技術研發及生產制造產業園奠基。該基地將于明年底投產,未來5年內的產能將超百萬臺,產品范圍涉及智能家居控制、家庭運營系統、家庭娛樂和信息化管理、幼兒娛樂教育市場等領域。
——專家建言——
模仿加進口 “穿新鞋”不能“走老路”
解決關鍵技術“卡殼”需多學科協作
有數據表明,2004年以來,我國工業機器人新安裝量增長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國際機器人聯盟(IFR)則預測,201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但與此同時,不容回避的事實是,由于我國機器人生產的規模化程度低,機器人成本和定價高,機器人性能不夠穩定,如此巨大的市場卻并不主要掌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中。
“據我所知,在中國賣機器人能夠賣到幾萬臺以上的,可能只有北京紫光優藍一家。”王志良說。
中國智能機器人要抓住這歷史性機遇,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有專家分析,相對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來講,中國的家用智能機器人產業起步晚,目前智能服務機器人只在一些科技館、展廳和部分高級餐廳使用。國內機器人制造企業大多停留在模仿階段,特別是核心技術依賴進口,這成為了制約中國家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瓶頸。中國家用智能機器人的產業規模尚未形成,缺乏大型支柱企業,也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品牌。
韓力群也表示,中國服務機器人創新研發不足,產學研合作處在初級階段,產品價格居高不下。“家用型智能機器人發展卡殼在關鍵技術上,需要多學科協作突破,同時,相關材料和工藝方面也有待突破。”她說,但隨著國家重視和配套政策跟上,企業開始重視研發投入,產品價格會逐步降低。
■ 延伸閱讀
繼全球最大代工企業富士康發布百萬“機器人大軍”計劃后,格力、海爾、海信等家電企業也已開始打造機器人生產線。據媒體報道,格力空調董事長董明珠說,在1年甚至最多不到2年的時間內,企業的生產體系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她預估在未來兩到三年的時間里在自動化方面投入的資金最少應該在50億以上。
據了解,為了改變競爭格局,一些企業主動添置機器人設備,為了不被機器人打垮,另外一些企業也開始被迫使用機器人。在這樣的一個競爭邏輯下,機器人開始進入各行各業。目前,對機器人的使用程度,已經影響到一個行業甚至一個國家的競爭力。
據統計,日本每一萬個工人中有400個是工業機器人,歐盟每一萬個中有250個,而中國只有20個。因此中國工業機器人應用前景非常巨大。(記者 操秀英 劉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