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改革開放30年,我們走完了西方大多數國家200多年的工業化進程,同時出現“未富超標”現象,我國能源產生的各類污染物均居世界第一,溫室氣體排放也超過了許多歐盟發達國家,如果不發展低碳能源,不抓緊進行清潔化和低碳化的能源革命,我國的能源出路和回旋的余地將會很小。”8月14日,在英大傳媒集團舉辦的“能源大講堂”上,主講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對我國未來的能源變革進行了預判。
在“能源大講堂”上,他闡釋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幾次能源變革、歷次能源變革產生的問題、能源發展的趨勢分析、新能源變革的歷史使命、人類正在進行的能源變革探索以及自己對第四次能源變革的理解。
李俊峰表示,由于能源持續增長和環境產生了巨大的矛盾,唯有走向清潔化和低碳化才能化解能源與經濟脫鉤的困局。這一點自1952年的倫敦治理霧霾開始,逐步成為世界的共識。
“過去的30年,中國經濟實現了超過10%的年增長率,而代價也極其昂貴。現在,我們基本上還在重復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李俊峰說,“能源消費還會持續增長,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技術、體制和機制上的創新,落實需要艱苦、長期的努力。”
伴隨著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費將不斷增加。全球能源格局將呈現以下特點:世界主要能源消費市場開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享,發達國家在優質能源消費中仍然占據主要份額;國際能源供應仍然只能滿足少數高收入國家的能源需求和全球能源需求的低速增長;世界能源供需平衡趨緊,能源需求持續增長是能源發展的整體趨勢;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傳統能源發展模式難以持續,清潔化和低碳化是能源發展的方向。
他表示,回顧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歷次能源變革,已經證明的、可以稱之為能源變革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技術的革命有三次。第一次能源變革是以火的發展和使用為標志的,第二次能源變革是從蒸汽機和內燃機的發明與使用開始的,而電力技術和燃氣輪機技術的發明與使用則拉開了第三次能源變革的序幕。
電力技術大幅度提高了能源傳輸和轉換效率,電改變了世界,它使得能源傳輸技術發生了重大的革命,能源輸送不再受距離、時間的約束,能源生產和消費進入網絡化時代。并且催生了一系列的重大生產、消費、運輸、通訊技術與產品的發展與革命變革,包括自動化、信息化和互聯網技術。這三次能源技術變革,在加速人類技術進步的同時,也推動了能源消費技術、裝備和產品的革命與發展,推動了人類生產與消費技術的變革和觀念的改變。
李俊峰說:“我們即將迎來第四次能源變革,它是人類進入生態文明發展階段的客觀需要,是構建適合人類進入生態文明階段的新興能源體系。第四次能源變革促使人類利用清潔、低碳、可持續的能源體系,推動人類的生態文明建設。”
目前,歐洲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都提出了到2050年達到全球100%的可再生能源的方案。縱觀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情況,核電趔趄前行,發展不順,大水電也爭議不斷,唯有發展非水電的可再生能源是世界主要國家的共識。
“技術支撐能源變革”,李俊峰說,“能源技術變革的本身應該是綠色的、清潔的、低碳的,然而,技術的潛力畢竟是有限的,提高能源效率的關鍵在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非僅僅是技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