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8月22日,首屆中國核能行業信息化工作交流會在北京舉行。會議聚焦核電行業的信息化建設,研討當前核電信息化建設共同關注的主要問題,組織核能企業與專家學者、IT服務廠商深入研討,為提升核電企業信息化水平開藥方。
會議以“數字工廠、安全核電、智慧核能”為宗旨,志在建立中國核能行業信息化指導守則,討論中國核能行業信息化標準,設計中國核能行業信息化整體架構構成要素(從三方面、五維度設計具有約束力的整體IT架構),并優選中國核能行業信息化合格服務廠商。
核電信息化建設作用重大
此次會議由中國核能行業協會信息化專業委員會主辦。該委員會于今年4月由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中國廣核集團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中國華能集團公司等六大核電集團公司共同發起成立。
為什么六大核電企業如此重視信息化工作?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具體到核電行業,“信息化工作對核電企業來說已經是生死攸關的一件大事。信息化技術正在融入核電發展的各個方面,從科研、設計、制造、運行、安全保障到退役都離不開IT技術的支撐。信息化在提升技術水平、提高效益和保障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位核電企業的高管對記者說。
信息化對核電企業來說有多重要?葉奇蓁院士說,信息化應用在核電建設期體現在多個方面:嚴密控制進度、及時發現質量問題,做出科學投資安排,預測總投資和電價等。為此,他舉了一個例子。
“比如秦山二期,建設最初兩個機組時,建設工期是72個月,到3號和4號機組時縮短為不到60個月。而且投資控制也很好,二代機組的造價已經達到每千瓦1.2萬元左右。除了技術進步的因素,主要得益于信息化應用和管理措施的改進。”
葉奇蓁說,電站運行管理最大的作用是提升經濟效益。“秦山二期換料大修,起初預想是2個月,由于計劃周密,現在縮短為1個月左右。要知道,60萬千瓦核電站每天的產值是600多萬元,百萬級的每天發電產值是1000萬元。縮短十天就是一個億,這是多大的經濟效益。”
信息化建設的任務和挑戰
據了解,我國從改革開放自主設計建造秦山核電站以來,就十分重視核電軟件的引進開發和應用工作,田灣核電站是我國第一座采用世界先進的DCS控制系統的核電站。經過多年努力,各大核電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尤其是中廣核建立了多電站生產運行管理系統和全集團經營管理系統,走在了行業前列。
中廣核總經理助理兼辦公廳主任劉開新介紹,2012年,ERP系統在紅河沿、陽江、臺山、防城港成功實施上線,使集團核電生產運營管理的水平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處在了世界核電ERP應用領域的頂尖水平。
但是,與會人士也認為,核電行業的信息化工作還大有可為。
工信部軟件服務司巡視員李穎表示,今后,要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 等新興技術加快核能產業的信息化進程,提升傳統核工業產業。長期以來我國核電需要的信息技術多數依賴外國引進,需加強核能軟件開發,制定基于核電行業的軟件開發標準、軟件開發過程規范、軟件評價方法和軟件知識產權保護等。
“核電企業都是集團企業,要做好頂層設計,講求實效,實事求是,不能理想化。立足自主,確保關鍵技術的可控。”國防科工局系統二司副司長任宏軍說。
去年7月,國資委印發《關于加強“十二五”時期中央企業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中央企業信息化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部分企業對信息化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深刻;信息化技術標準規范體系較弱,信息化與企業戰略決策、主要業務、集團管控等方面的融合度不深,隊伍參差不齊,信息化工作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尚不健全,等等。
一位不愿具名的核電企業高管承認:“與國內外一流企業相比,我們的應用水平、基礎設施、人員隊伍、條件保障
有很大差距。企業各板塊發展不均衡,部分領域落后也制約了信息化的全面發展。”
中電投科技與信息化部主任曹保均在分析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不足時認為,說到底,企業對信息化的認識還不夠。“雖然目標高遠,但管理水平卻差距很大。信息化工作必須要上去,要更新換代。前幾年都在追求上規模、爭速度和效益,但管理水平沒有相應跟上。”
談到今后信息化工作的任務和挑戰,葉奇蓁認為,當務之急是信息化系統的標準化,建立統一的核能行業管理模式和標準;提升核能企業管理和績效考核水平;建立有利于向上級主管部門報送重要的安全和經營信息。如氣象信息、地震地質災害等信息,強化對核能企業運營情況的監管。對企業來說,要建立集團級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信息知識共享。(記者 王曉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