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當前,世界正孕育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國也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在新的形勢下,我國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視自主創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
1、 當今世界科學發展呈現新的特征
科學向縱深發展,知識創新日新月異。經過科學家們的不懈探索和長期積累,重大科學成果不斷涌現,大大拓展了人類認識的疆域。希格斯(Higgs)粒子的疑似發現,使人類的認識更加逼近物質本元和宇宙起源。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的創造,標志著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發展到合成生物學時代。開始對神秘的量子世界實現調控,反映了量子力學的發展進入到新的階段。
學科交叉融合更加緊密,不斷催生新的領域和方向。生命科學與信息科學融合形成生物信息學、系統生物學等方向。納米科學與眾多學科交叉融合形成納米電子學、納米生物學等新方向。關于全球變化機理及其響應的探索,正成為匯聚生態、環境、能源、氣候、海洋、水文、植被、冰川、凍土等多學科的綜合交叉研究。
南非境內已建好的SKA項目部分蝶形天線
重大實驗裝置創新對于重大科學發現的支撐作用愈加顯著。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建成和運行,為研究宇宙起源和物質質量來源提供了重要保障。國際空間站、大型地球軌道天文臺等觀測裝置極大增強了人類認識宇宙和地球的能力,為暗物質暗能量研究和太空資源開發奠定了基礎。
開放合作、協同創新為解決全球性問題發揮積極作用。人類共同面臨諸如生態、環境、糧食、疾病等全球性挑戰,迫切需要構建全球開放合作研究的大格局,動員全球科技資源,共同攻克難題。目前,已開展的全球實時海洋觀測網(ARGO)、全球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GEO BON)、國際磁約束核聚變計劃(ITER)和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等,已成為國際大科學工程新熱點。
2、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賦予基礎研究歷史使命
近年來,我國科學研究快速發展,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微子振蕩、高溫超導、誘導多功能干細胞、多光子糾纏、水稻分子育種等科學前沿探索中,取得多項重大原創性成果,展現了強勁的實力。但是,由于我國現代科學起步晚、積累少,整體水平落后,原始創新能力依然不足。要成為真正的“科技強國”,必須有持續的高水平的科學產出,必須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高度重視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是新技術的源泉、新興產業發展的源頭。近年來,在DNA結構、納米效應、誘導多功能干細胞等方面的探索,相繼催生了生物經濟、納米產業和再生醫學產業的革命式發展。大量新科學原理的應用,成為新技術的源頭乃至新的經濟增長引擎。當前,我國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這里面有大量的科學問題需要解決。例如,許多共性關鍵技術問題如能量轉換效率、部件壽命、材料可靠性、振動降躁等亟待解決,需要搞清楚其中的機理;工藝生產過程中的重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等問題,也需要從基礎研究入手,對工業設計、工藝流程、方法等加以改進。
基礎研究是加強創新型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戰略舉措。發達國家的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大都注重基礎研究。2009年美國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大約22%是來自企業投入;朗訊科技、輝瑞制藥、三星等公司研發投入都占營業收入的10%以上。基礎研究已經成為這些企業維系原創能力,實現專利和標準布局,確保其行業領先地位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企業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僅占企業R&D活動經費的1‰,但一些龍頭骨干企業已開始注重基礎研究。2012年,華為、中興兩家公司的研發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均超過10%。未來,在逐步成為世界領先企業的過程中,我國企業將越來越重視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是我國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關鍵支撐。現階段,我國社會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壓力,公共健康、食品安全、生態環境、防災減災等民生問題都亟待解決。農作物及畜、禽新品種的選育,各種新發傳染病、癌癥等重大疾病致病機理的揭示等諸多方面還存在著發展的瓶頸。破解這些瓶頸的關鍵,在于科技的不斷突破,特別是需要基礎研究提供更多支撐。
3、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基礎研究繁榮發展
基礎研究工作涉及多個部門,要完善宏觀決策機制,明確分工定位,科學規劃布局,加強統籌協調,促進協同創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要更加側重基礎、前沿和人才,鼓勵科學家自由探索,促進學科發展。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等要凝聚重大戰略需求和科研興趣,明確科學目標導向,組織團隊,著力解決影響未來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國家重點實驗室要用好穩定支持和競爭性支持兩個機制,在開放共享、協同創新方面形成新的科學研究基地典范。
要積極進行前瞻布局。加強宏觀戰略研究,強化對國際科學前沿重點領域和方向的謀劃布局,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趨勢,研究制定發展規劃和路線圖。積極瞄準國際科學前沿孕育重大突破的熱點問題,如量子科學、腦科學、合成生物學、深海科學等超前部署。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和行業發展方向,加強對農業、材料、能源、資源環境、健康、信息、制造與工程等領域的前瞻性部署,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
要強化基礎研究投入。繼續發揮中央財政在基礎研究投入中的主體和引導作用,調整投入結構,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多渠道支持格局,制定引導政策和激勵措施,促進地方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不斷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逐步扭轉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強度偏低的局面。探索穩定性經費與競爭性經費相結合的配置機制,加大對科研機構建設運行費和基本科研業務費的投入力度,不斷提高穩定支持的強度。
要支持和引導企業加強基礎研究。通過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和措施,引導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和企業化轉制院所重視并投入基礎研究,改變企業R&D投入中基礎研究經費比例較低的局面。通過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鼓勵企業對行業中的關鍵技術和競爭前共性技術進行研究探索。通過重點企業與自然科學基金建立聯合基金,促進高校、科研院所向企業傳播最新科技進展,通過共建研發機構、聯合實驗室等形式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彌補企業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的短板。
要繼續鞏固和加強國際合作。在雙邊和多邊國際合作框架下,圍繞共同關注的全球性或區域性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加強政府組織的合作。繼續鼓勵科學家之間合作,鼓勵我國科學家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研究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在國際學術機構中擔任職務,吸引更多國外優秀科學家來華從事科研與交流。支持我國科學家參與或發起組織重大國際科技計劃。
要創造良好的基礎研究氛圍。促進科研機構落實改進科技評價方式,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心態,根據基礎研究周期長、風險大、厚積薄發等特點,鼓勵開展系統性、長期性的研究,為科研人員,特別是青年科技人員潛心鉆研提供寬松向上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改變單一依靠科學論文評價科研產出的方式,要以科研工作的內在科學價值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質貢獻作為評價取向。以科學研究的學術意義、創新性和潛在價值等為主要依據進行評價。積極樹立知識創新的自信。打破思維慣性,鼓勵“奇思異想”“標新立異”等具有變革性創新的學術思想,鼓勵敢為人先的創意創造,逐步轉變跟蹤隨進的思路。
相關鏈接
Peter Higgs 粒子
Peter Higgs 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是上世紀60年代由蘇格蘭物理學家希格斯(Peter Higgs)最先提出。希格斯認為在137億年前的大爆炸中,是希格斯玻色子賦予了粒子質量,如果沒有質量,這些粒子將以光速在宇宙內穿行,無法結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所以正是希格斯玻色子使恒星和行星都得以誕生,最終孕育生命,它被認為是解釋宇宙起源的最關鍵的拼圖碎片,也被諾貝爾獎得主李德曼(Leon Lederman)稱為“上帝粒子”。
SKA項目
SKA項目工程使用了大約3000個接收器,它們排列成星系螺旋的樣子。大部分接收器放置在同一個核心的周圍,其余的則被安放在一組有3000公里(約2000英里)長的延伸臂上。光纖纜把每個鏡片聯結到一個中央處理區,在這里超級計算機把數據整合起來。SKA項目的靈敏度將是目前已有的射電望遠鏡的50倍,它可以探測的宇宙范圍是目前的數千倍遠。SKA項目將參與到捕獲重力波(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其廣義相對論中把重力形容為空間結構中的漣漪)的研究中。它將探測天體之間的神秘磁場。它使天文學家可以一瞥宇宙的黑暗時代——宇宙大爆炸后40萬到800萬年時,物質冷卻下來并生成了星系和星系團這樣的大尺度天體。它的分辨率還有助于研究太陽系外行星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