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作者:楊文利
創新夢•中國夢
紀念火炬計劃實施25周年
本報記者 楊文利報道
為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經濟多年來保持快速增長?為何中關村在科技創新、創新驅動發展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為何越來越多的全球和全國科技企業都愿意把總部研發中心設立在中關村?為何越來越多的懷抱著創業夢想的人都愿意來中關村創業?
除了地處首都北京,擁有密集的人才智力和科教資源,在國家和北京市的支持下進行一系列先行先試的體制機制改革等原因外,中關村示范區還擁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活躍的科技資本以及優秀的創業導師團隊、獨具特色的創業文化等要素,這六大要素構成了中關村的創業生態系統。經過20多年發展,中關村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套創業生態系統。如今,這套創業生態系統已經成為中關村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中關村獨特的環境要素。
旗幟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策源地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前身——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是和國家火炬計劃幾乎同時誕生的。這一年,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年份。
1988年5月10日,國務院批復《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這標志著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的誕生。僅僅過了30天,也就是1988年6月9日,國家科委正式成立了火炬計劃辦公室。
這一年8月5日,北京市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中外記者新聞發布會宣布,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辦公室正式辦公。美聯社當天發出的報道稱:“中國政府在北京中關村地區正式開始向高新技術產業進軍。”
就在這次不同尋常的新聞發布會召開的第二天,即1988年8月6日,國家科委在北京召開第一次火炬計劃工作會議宣布,作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指導性計劃的國家火炬計劃開始正式實施。
這并非巧合,而是上個世紀80年代黨中央、國務院在高新技術領域一次高瞻遠矚的戰略部署。
根據中央安排,實施火炬計劃是“為促進我國高技術、新技術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動我國高技術、新技術產業的建立和發展”。而建設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是要發揮中關村地區智力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優勢,探索一條發展我國新技術、高技術產業的道路。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25年過去了,國家火炬計劃已經成為引導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一面旗幟。而中關村不僅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領跑者,更是朝著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奮力沖刺。
應該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之路,正是從中關村邁出了鏗鏘的第一步: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第一家不核定經營范圍的企業、第一家自然人與外商合資企業、第一個科技成果占注冊資本100%的企業,第一個進入世界500強的民營企業……諸多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第一”都誕生在中關村。第一個國家高新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諸多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探索,都從中關村開始先行先試。
隨著創新創業環境的不斷優化,中關村誕生了大量的自主創新成果,在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北斗導航系統終端、基于通信的列車控制系統、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技術和產業化方面取得突破,在國家確定的7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中關村都發揮了策源地和示范引領作用。目前中關村承擔的國家863計劃項目占全國的1/4,973計劃項目占全國的1/3,承擔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的大部分核心任務。2012年,中關村已經成為擁有2萬余家高科技企業,總收入達2.45萬億元的世界知名高科技園區。
奇跡 為什么會是中關村
很多人將中關村20多年來創造的奇跡歸功于北京得天獨厚的智力資源和教育資源以及中關村在科技體制機制方面進行的先行先試的改革。
應該說,上述說法是正確的。然而,僅僅是這些因素就成就了今天的中關村嗎?
事實上,全世界的很多城市都在試圖復制美國硅谷,希望能像它那樣出色地培育無數創業公司、發展上千億美元市值的科技公司,其中也不乏像北京一樣擁有雄厚的科教和人才智力資源的城市,但到目前為止,為什么只有北京中關村成為了硅谷真正的惟一的競爭對手?
在國內,中關村一家高新區的總收入就占全國100余家國家高新區總收入的1/8。中關村的獨特之處究竟是什么?
“經過20多年發展,中關村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套創業生態系統。如今,這套創業生態系統已經成為了中關村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中關村獨特的環境要素。”近日,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在接受采訪時這樣回答記者的疑問。
郭洪解釋,經過多年發展,中關村初步構建了創業生態體系,包括6個要素:一是行業領軍企業;二是高校及科研機構,這兩者是技術創新的源頭;三是人才;四是良好的科技金融環境和科技資本,特別是天使資本、創業資本非常活躍;五是包括創業導師在內的創業服務機構大量涌現,對大量初創企業進行創業經驗的傳承;六是創業文化。
20多年來,中關村成長起來了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出現了聯想、百度、新浪、搜狐、大唐電信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這些企業不僅本身有著較強的創新活力,而且推動產生了一大批上下游企業,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中關村地區擁有一批高校和科研機構。數據顯示,僅中關村示范區核心區就有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32所,國家及省市級科研院所206個。科研實力雄厚的高校和科研院成為中關村技術創新的源頭。
中關村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隨著人才特區戰略的深入推進,中關村示范區積極拓展高層次人才引進渠道,匯聚眾多海外高端智力資源。截至2012年年底,中關村人才特區共有604人入選中央“千人計劃”,占全國入選總人數的21%;303人入選北京市“海聚工程”,占北京市入選總數的70%;137名高端人才及其團隊入選中關村“高聚工程”,初步形成“高端引領、帶動全局”的人才發展格局。
近年來,隨著對海外留學人員的吸引力不斷加強,中關村吸納國際化人才的能力逐步增強。截至目前,中關村示范區聚集的留學歸國人員數量達到2萬人。其中,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留學歸國人員數量超過1.2萬人。
科技資本是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動力。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在各項政策的實施推動下,中關村形成了科技金融機構和科技中介機構集聚的態勢,聚集了一大批科技銀行、天使投資人、風投公司、創投基金、信用中介機構、知識產權中介機構、產權交易機構等金融機構和科技中介機構。目前,活躍在中關村的創投機構有100多家,管理的資金規模約200多億美元,IDG、聯想投資、今日資本、北極光創投、啟迪創投等一批境內外知名投資機構已成為中關村的合作伙伴。中關村活躍著全國最大的天使投資人隊伍,創業投資持續活躍,創業投資案例數、投資額約占全國1/3。
近年來,中關村一批成功企業家、天使投資人、平臺型企業等社會資本投資創建了車庫咖啡、創客空間、天使匯、云基地、36氪、創業家、創業邦等10余家創新型孵化器,主要為早期項目和初創企業提供開放辦公、早期投資、產業鏈孵化等各具特色的服務,帶動中關村形成了涵蓋創業孵化、早期投資、創業教育、創業社區、創業媒體等環節的創業服務新業態,成為我國創業服務業發展的風向標,呈現出與硅谷同步創新發展的態勢。
輻射 創業文化的影響力
在構成中關村創業生態系統的6個要素中,創業文化是最具中關村特色的。
經過20多年的積淀和傳承,中關村已經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創業文化,“勇于創新,不懼風險,志在領先”的精神和“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風氣,讓無數懷揣著創新創業夢想的人聚集在中關村的旗幟下。
近年來,伴隨全球創業熱,中關村涌現了一批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營造了空前活躍的創業氛圍,中關村的創業文化也隨著一波又一波的創業熱潮逐步走向理性和成熟。目前在中關村,隨著團隊創業、持續創業和職業經理人創業者群體日益壯大,正在形成多元與專業并舉的創業形態、創新與求實并進的創業文化。
記者了解到,中關村100余位有影響力的天使投資人中,有創業經歷的占一半以上。創業家投身天使投資、參與創業輔導活動、做創業導師,極大地提升了中關村創業服務水平,使后續創業者能夠借助創業家的資源網絡、創業經驗和啟動資金,加快實現從個人到團隊、從創業者到創業企業家的轉變。投身天使投資幫助他人創業正在成為一種趨勢。
中關村濃厚的創業氛圍激發了眾多優秀人才的創業熱情,離開大公司投身創業成為一種潮流,連續創業成為一種工作方式。在張朝陽、李彥宏、雷軍、李開復等企業家和天使投資人的帶動下,多位曾任職谷歌、微軟、搜狐、百度等知名大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和青年技術人才,紛紛借助新型創業服務平臺參與創業活動,包括優酷的古永鏘、樂淘的畢勝、蘭亭集勢的郭去疾、點點的許朝軍、陌陌的羅巖等,為中關村創業發展注入了更豐富的經驗和資源,傳承了中關村企業家精神,提升了中關村整體創業品質。
根據對中關村地區1000余位創業者的調研,曾任職大公司高管和技術骨干的創業者占23%,連續創業者占13%。在中關村,初步形成了與硅谷類似的“創業—成功—再創業”的良性循環,以及“創業—失敗—再創業”的獨特文化。
數據顯示,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開放平臺、云計算、社交+移動的應用使創業成本降到最低,產品周期不斷縮短,天使投資和高端創業活動迅速崛起,推動中關村創業活動進入新一輪發展熱潮。2011年與2012年,中關村每年新創辦企業數量都突破了4000家,創業活躍程度超過了10年前互聯網熱潮時的水平。
憧憬 全球最活躍的創新創業中心
中關村一浪高過一浪的創業熱潮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今年7月,有著110年歷史的國際權威科技媒體《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表了一篇文章稱:“北京已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之一。按照當前的發展速度,北京的創業者未來或許將可以挑戰硅谷在創新方面的壟斷地位。”
而在3個月前,被譽為硅谷最有影響力的十大人物之一、著有《硅谷秘史》的史蒂夫•布蘭科在對北京進行了專門訪問后也表示:“在全世界范圍內,我都看見過創業公司的聚集,但北京讓我震驚。”
“北京的創業生態系統,令波士頓和西雅圖黯然失色。”史蒂夫•布蘭科稱贊道,北京將創業公司的30年積累壓縮到5年內完成。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將北京中關村逐步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在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看來,要想成為全球創新中心,首先必須成為全球創業中心,因為創新需要創業來驅動。創業往往是新技術、新模式包括商業模式的有機結合,能夠催生新興產業的發展。
記者從中關村管委會了解到,今后中關村將繼續整合創業服務資源,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建設政府引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創業服務體系,促進大學科技園、創新型孵化器、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各類創業服務和創業投資機構聚集發展,大力培育創業服務新業態。建立全過程創業服務支持體系,完善社會化評價機制,加大對創業服務和創業投資機構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各分園在建成區、產業基地和專業園建設特色創業孵化載體,鼓勵平臺型企業、創業投資機構、天使投資人、成功企業家等社會資本投資興辦孵化器。此外,還要引導各類孵化機構建立市場化運行機制,完善創業項目孵化機制和優秀初創企業發掘培養機制,支持設立種子基金或天使投資基金,提升政策咨詢、企業管理、技術交易、投融資等專業服務能力。
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還表示,今后中關村將培育和推廣創新工場、車庫咖啡、聯想之星、創客空間、云基地等新型孵化模式,支持孵化機構品牌和服務輸出。大力聚集創業要素,培育創業投資群體,壯大天使投資人和創業導師隊伍,培育與國際接軌的創業環境。支持創業服務機構與海外知名孵化機構開展合作,搭建國際化創業服務平臺。加強中關村創新創業文化建設,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各類創業大賽,打造中關村創業講壇等知名創業服務品牌,集聚和培育優秀創業團隊,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積極培育創業企業家精神,加大對創業企業、創業知識和創新創業文化的宣傳推廣。
“未來某一天,在全球創新體系中,北京將會和硅谷并列,培育全球性公司并創造新的行業。”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刊發的《北京或成“下一個硅谷”》一文中做出了這樣的預測。
主任訪談
郭洪:創新要通過創業來驅動
本報記者 楊文利報道
今年是國家火炬計劃實施25周年,也是中關村示范區建立25周年。作為中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中關村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優化創新創業環境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在依靠創新驅動、推動科學發展方面成效顯著。為什么中關村能在全球眾多的科技園區中脫穎而出?中關村特有的資源稟賦究竟是什么?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和企業發展,政府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日前,記者采訪了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就上述話題進行了對話。
記者:這20年多年是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高速發展的時期,“科技創新”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然而對于“科技創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你認為“科技創新”的內涵是什么?
郭洪:創新應該植根并融入到全球創新體系中,吸收全社會全人類的智慧、思想和技術。在我國自主創新戰略的實踐中,不應受到偏狹的民族主義影響,把自己與世界技術發展大勢割裂開來,得意于自己的技術多么先進,把自主創新變成“關起門自己創新、自我創新”。
記者: 你如何看待創新和創業的關系?
郭洪:我認為創新要通過創業來驅動。硅谷被譽為全球創新中心,但并不是所有東西都是硅谷自主創新出來的。歐洲、以色列都在研發跨時代的技術,但為什么它們沒有被稱為全球創新中心?硅谷之所以成為全球創新中心,不在創新而在于創業。因為創業往往是新技術、新模式包括商業模式的有機結合,能夠催生新興產業的發展。
記者:中關村是目前中國創新創業最為活躍的區域。為什么中關村能吸引這么多人來創新創業?
郭洪: 的確。現在有3個現象值得關注,一是越來越多的全球和全國科技企業都愿意把總部研發中心設立在中關村;二是越來越多的懷抱著創業夢想的人都愿意來中關村創業;三是越來越多的天使投資都愿意到中關村聚集。
為什么他們會選擇中關村?這和中關村的吸引力與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有關系。首先,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是全國最重要的思想中心、市場中心,各方面要求和標準高。企業的產品或技術一旦在首都被采納和應用,就會在整個行業、整個系統推廣,對全國具有影響力。其次是人才,在這里創業不是孤立一個人,能夠很方便地找到團隊和合作伙伴。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就是社會組織和中介體系帶來的信息和專業服務資源。有了這些基礎,才形成了活躍的創新氛圍。
事實上,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關村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套創業生態系統。如今,這套創業生態系統已經成為中關村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中關村獨特的環境要素。
記者:構成中關村創業生態系統的要素是什么?
郭洪: 中關村創業生態系統包括如下要素:一是領軍企業;二是高校科研機構,這兩者是技術創新的源頭;三是人才;四是科技資本,特別是天使資本、創業資本,尤其是關注首次投資融資環境的建設;五是包括創業導師在內的創業服務機構,對大量初創企業進行創業經驗的傳承;六是創業文化。
記者: 作為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實踐先行者,中關村20多年來在探索建立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新型管理體制方面有哪些經驗?
郭洪: 政府促進創新的措施應該與市場機制結合起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由于利益主體分散化,政府更重要的是扮演一個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營造者的角色,而不是直接給企業補貼資金。政府過度的資金補貼會導致創業環境不活躍,滋生永遠長不大的“小老頭企業”。一顆種子要有適合的環境、氣候、土壤這些條件,還有要人去澆水,才能長大;科技創新也是這樣,要做好它,真正功夫在科技之外。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政府的職能應該從過去一個一個具體項目的支持扶持,轉變為構建良好的創業生態系統上來,轉變到推動環境的營造、對平臺的搭建、創新基礎設施的完善上來。篩選優秀的企業不能由政府來實施,政府的工作是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形成一個有利于優秀企業脫穎而出的篩選評價和發育的機制。這樣才能真正培育和篩選出最具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