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2013年8月13日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進一步做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全力支持小微企業良性發展。實施意見指出,加強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和穩定就業、鼓勵創業的重要內容,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我國金融體系的主導在于商業銀行,基于這種環境,《意見》的著力點在于引導商業銀行進行差異化服務。這種差異化服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鼓勵業務創新和設立專門服務機構
從本質上說,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市場失靈問題。因此,《意見》中的系列措施特別強調要重視培育市場環境。在放松管制和金融創新的背景下,監管政策越來越重視培育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主體,不斷放寬機構準入標準,提高金融服務網點對小微企業的覆蓋面
近段時間以來,關于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政策利好從未間斷過。總結來看,這些政策可以概括為重視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適度放松管制,這些內容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得到了集中體現。
金融資源向小微傾斜
《意見》強調從融資渠道、服務方式、服務主體、考核評價等多方面引導金融機構“用好增量、盤活存量”,向小微企業傾斜金融資源
作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一攬子方案,《意見》強調加大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營造良好的小微金融發展環境,也明確了發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目標要求——“貸款增速和增量‘兩個不低于’”;找到了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抓手——豐富和創新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方式、強化對小微企業的增信服務和信息服務、積極發展小型金融機構、大力拓展小微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對于當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中存在的問題,《意見》也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措施。
具體來說,《意見》強調從融資渠道、服務方式、服務主體、考核評價等多方面引導金融機構“用好增量、盤活存量”,向小微企業傾斜金融資源。
我國金融體系的主導在于商業銀行,基于這種環境,《意見》的著力點在于引導商業銀行進行差異化服務。這種差異化服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鼓勵業務創新和設立專門服務機構?!兑庖姟凡坏膭钚⌒徒鹑跈C構發展,而且鼓勵商業銀行建設小企業專營機構,單獨配置資源,單獨進行信貸評審和會計核算,引導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走向專業化。
金融市場的發展完善是順利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基本前提。因為從本質上說,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市場失靈問題。因此,《意見》中的系列措施特別強調要重視培育市場環境。在放松管制和金融創新的背景下,監管政策越來越重視培育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主體,不斷放寬機構準入標準,提高金融服務網點對小微企業的覆蓋面。上海、浙江等地的實踐證明,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寬松的市場環境,能較大地改善小企業的融資環境。
開辟小微融資綠色通道
專家建議,要支持發行專項金融債;鼓勵資產證券化;利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平衡流動性
對商業銀行來說,小微企業貸款的收益高,但風險較大,在信貸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從安全性和盈利性原則出發,商業銀行傾向于向大中型企業放貸。為此,《意見》強調要擴寬融資渠道,為小微貸款開辟了銀行融資的綠色通道。
中債資信研究員祁鋒認為,這一綠色通道的構成來自3個方面:第一是支持發行專項金融債,從申請資格,到材料報備,到事后監管,政策越加明確。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6月末,已有40家銀行共4240億元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的申請得到批復,發行主體涵蓋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國有商業銀行;第二是鼓勵資產證券化。資產證券化是盤活存量、調整信貸結構的有效途徑,通過鼓勵小微金融服務顯著的銀行進行業務試點,鼓勵基礎資產向小微貸款傾斜,能夠有效拓寬小微貸款的資金來源;第三是央行公開市場操作。2013年7月,人民銀行增加再貼現額度120億元,支持小微業務,央行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再貼現總量的45%都用于支持金融機構擴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
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
只有在整體環境改善的情況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得到保證
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可持續性同樣是《意見》關注的焦點,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研究部姜智強認為,《意見》充分考慮到外部環境的作用,注重通過調動外部力量改善融資環境。只有在整體環境改善的情況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得到保證。
《意見》除了一貫強調的發揮擔保、保險的輔助作用,還特別強調了搭建小微企業綜合信息共享平臺;對于在實踐中效果良好的地方政府通過財稅支持建立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意見》也給予了肯定;對于融資過程中關鍵的征信信息,《意見》強調要加快建立小微企業信用征集體系、評級發布制度和信息通報制度,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注重用好人才、技術等“軟信息”,建立針對小微企業的信用評審機制。這種提法相較以往的政策信息更加明確和細致,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正如《意見》所言,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在穩定增長、擴大就業、促進創新、繁榮市場和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增長、就業、創新、內需這四點個個都是關鍵,都關系到經濟社會能否長期穩健的發展,關系到“中國夢”能否順利實現,因而也尤其需要以科學的態度加快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