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設備國產化是我國核電自主化發展的關鍵。國產化是國外設計,國內制造;自主化是國內設計、國內制造,比國產化要求更高。目前國內企業已經逐步掌握AP1000關鍵設備的制造工作。” 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設備部副主任簡靖文在9月2日開幕的2013年中國國際核電裝備展上表示。作為國際核電領域的行業例會,該展會每兩年舉行一次,已成功舉辦六屆,是亞洲核電工業著名展會之一。
目前我國三代核電技術機組建設速度居世界之首。從展會上得知,經過數年努力,我國第三代核電設備制造自主化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經實現國產化、完成供貨并運抵現場的設備包括:非能動余熱排出熱交換、穩壓器、堆芯補水箱、主管道、鋼制安全殼。蒸汽發生器、爆破閥、主泵等正在國產化制造中。
2004年,我國引進美國西屋公司的AP1000第三代核電技術,并在浙江三門、山東海陽各建2臺AP1000機組,作為實現第三代核電自主化的依托項目。“依托項目1-4臺機組核島設備平均國產化率約為55%,到第4臺機組達到70%。這是
按照價值算的,外國設備雖然數量不多,但價格不菲。”談起第三代核電設備自主化之路,簡靖文感觸頗深:“第三代核電對設備要求很高。AP1000對蒸汽發生器鍛件的強度和韌性要求,達到了材料上限。為此,上海電氣、一重、二重吃盡了苦頭。外國制造企業也是如此。”
我國核電自主化建立在引進AP1000技術的高起點之上。按照國家要求,分為三步:第一步是外方為主,我方全面參與,建成AP1000依托項目4臺機組;第二步,我方為主,外方部分支持。形成國產AP1000標準設計,批量化建設沿海、內陸項目;第三步,全面自主創新,實現國際化發展,完成CAP1400和CAP1700預研,建成CAP1400示范工程。
資料顯示,AP1000設備國產化后,設計壽命由40年提升至60年。對設備母材、焊材的性能,整體加工精度以及包裝、運輸、保存等環節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部分設備在核電中首次制造和使用。此外,由于使用一體化大型鍛件,減少了焊縫數量和在役檢查工作量,提高了可靠性和設備質量。
核電大型鍛件是世界公認的綜合性能要求最高、熱加工技術難度最大的產品之一。與普通鍛件相比,對鋼錠的純凈性、均勻性和鍛造的致密性要求更高,同時具有大型化和形狀復雜的特點。目前,國內80%以上的核電鍛件、70%以上的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均可以由國內廠商生產制造,扭轉了國外核電裝備業巨頭在核電鍛件領域的壟斷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