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電工所研究員顧國彪
學術的真正價值是造福于民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國彪
與東方電機合作30多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國彪每年至少來德陽五次,總共往返四川近200次。近日在德陽舉辦的四川省·中科院重大技術裝備科技成果對接會上,記者看到,78歲的顧國彪精神矍鑠。
78歲的他還在往四川跑,因為他希望在“腦子糊涂”前看到真正的院企合作體系。那么,他理想中的院企合作體系是什么樣?對接會后,顧國彪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我滿腦子都是學以致用
記者:您與四川結緣30年,如何看待與四川的合作?
顧國彪:重裝領域的科研成果產業化相對困難。從1958年算起,我有20多年的理論研究成果從來沒有機會實現產業化。后來在一個學術會上,東方電機提出是不是可以合作。我們與東方電機陸續研制了云南大寨水電站10兆瓦、陜西安康火石巖電站50兆瓦、青海李家峽水電站400兆瓦、三峽電站700兆瓦的蒸發冷卻水輪發電機組。可以說,沒有東方電機就沒有這些項目的成功。
記者:您一直非常執著于自己科研成果的應用,為什么?
顧國彪:這可能與我早年的經歷有關。1958年大學畢業前,我和六七個同學建了個小發電廠,當時在這個領域的學生里是第一個。我滿腦子都是學以致用的想法。現在學界有一個不太好的傾向:盲目追求論文,認為搞研究就是為了發論文、評職稱、拿經費。大量學術成果停留在紙面上,很可惜。我希望在科研階段就要有產業化的考慮,不要止步于紙面上的突破,要學以致用、造福于民,這才是學術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