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2013年9月4日
在市場環境偏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節點,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明確今后3年要實現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速15%以上、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釋放出在調結構中挖掘發展新潛力、穩增長增后勁的強烈信號。
代表結構調整重要方向的節能環保產業,是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也是拉動消費、擴大有效內需的重要途徑。我國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保欠賬多,生態保護任務重,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巨大。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擴大節能環保產品消費,加快實施節能環保重點工程,可有效促進消費和投資增長,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給經濟帶來強大拉動,短期具有明顯的穩增長效果。
越是遇到發展中的“兩難”問題,越要重視采取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舉措,發展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調結構對穩增長的積極作用。眼下經濟領域依然突出的結構性矛盾,已成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首要因素,特別是在經濟告別高增長、逐漸回落到中速增長階段后,產能過剩、內外需結構不合理、一二三產業不協調等矛盾更加凸顯,迫切需要通過調整經濟結構來創造新機遇、化解新問題、形成新產業,實現有后勁、可持續發展。有人將產能過剩、債務積累等完全歸罪于固定資產投資,認為都是投資惹的禍。其實,投資主要不是總量過多的問題,而是投資方向與結構出了問題。正是由于資金過多地盲目地投向了水泥、冶煉、焦炭、造船等行業,甚至光伏、風電等新興產業,才造成了部分領域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
從世界范圍看,今年全球商品需求普遍萎縮,但一些競爭力強、適銷對路的產品和轉型快的企業不僅未受影響,而且有大發展。三星電子就非常典型。調查顯示,今年第二季度,與很多電子廠商業績大幅下滑不同,三星電子憑借智能手機的出色表現,營業利潤增幅近50%。這告訴我們,行業及企業調結構大有作為。行業、企業只要找準需求,通過優化結構和增強創新,完全可以開辟出一片更加寬廣的市場空間。
在調結構中挖掘發展新潛力,要突出擴大內需、創新驅動、綠色低碳。只有通過調整結構,充分發揮內需潛力巨大的獨特優勢,才能增強經濟的內生動力和抗沖擊力;只有鼓勵科技創新,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更好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創造更多新的市場需求,形成經濟發展新的支撐力量;只有堅持綠色低碳,順應世界產業發展大勢,才能在未來競爭中形成新的更大國際競爭力。現在,我國有不少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的新興產業,與發達國家處于同一起點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超前。這是我國擴大內需、穩增長的重要潛力所在,也是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調結構中挖掘發展新潛力,離不開健全的機制保障。改革是轉型發展的動力和保障,轉方式每前進一步,改革就必須深化一步。唯有把改革貫穿于穩增長、調結構的始終,進一步健全體制機制,完善投資、財稅、金融、貿易等政策,發揮好價格杠桿作用,努力推行差別化、階梯式的能源資源消費政策,形成有效激勵約束機制,才能為穩增長和調結構注入新的動力,使轉方式、調結構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理念和自覺行動,推動經濟走上有活力、可持續的增長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