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林兆木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對下半年經濟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特別強調“著力推進轉型升級”。當前,我們能否充分利用有利條件,有效應對挑戰,將發展的巨大潛力轉變為現實生產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關鍵就在于能否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目標和內涵
研究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目標和內涵,應同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標、任務、戰略和重大舉措緊密聯系和統一起來。據此,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目標應是“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其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
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不是說速度不重要。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就是對速度的要求,而且提出要“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這個速度。這就是說,實現“兩個翻一番”的基礎是經濟轉型升級。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一方面是符合經濟潛在增長率、能夠使生產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滿足比較充分就業要求的速度,另一方面是不會導致明顯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泡沫的速度。實現這樣速度的基本途徑,就是推進經濟轉型升級。
積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經濟結構升級。經濟發展既是資本、勞動投入增加的結果,更是技術進步、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資源更有效配置的結果。過去10多年我國發展速度很快,但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緩慢,這是當前經濟發展中諸多矛盾的癥結所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本質內涵在于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結構升級,轉型和升級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必須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升級,包括需求結構升級,從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向內需為主、投資與消費協調拉動;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全面優化升級。
大幅度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這是經濟轉型升級最重要的標志。價值規律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它的本質要求是以最小的投入(費用)取得最大的產出(效益)。馬克思講過,節約是新社會的第一規律。我們現在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不講節約、不講價值規律的現象還十分普遍。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度,不考慮高速度所付出的經濟成本、環境成本、社會成本有多大,就不可能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因此,推動發展要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這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最核心的內容。
協調推進經濟發展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加快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內涵。過去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但由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居主導,過分依賴投資和重化工業拉動增長,因而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惡化的問題相當嚴重,不僅不可持續,而且違背發展經濟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要求。能不能改變這種狀況,是對我國經濟能否成功轉型升級的嚴峻考驗。
發展成果合理分配。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內涵,也是根本目的。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既是發展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當前看,逐步解決收入差距過大和財富分配不公問題,既是調動大多數人積極性、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擴大消費需求的根本舉措。
發展動力機制轉型升級。黨的十八大把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兩大任務,并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同時,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是根據國際環境重大變化和我國發展新階段的客觀要求作出的決策部署。能不能順利實現改革驅動和創新驅動,能不能充分發揮這兩大動力機制的作用,將決定經濟轉型升級能否取得成功。
國際經濟環境重大變化的挑戰和機遇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格局和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從挑戰和機遇兩個方面決定了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十分緊迫。
全球總需求及其結構出現新變化。發達國家經濟復蘇步履維艱,經濟整體低迷可能持續。我國經濟過多依賴出口,特別是依賴向發達國家出口,不論短期還是中長期都是靠不住的,迫切要求調整內外需結構和外需市場結構。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海外資產貶值,國際投資不足,為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海外并購提供了重大機遇。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通過對外投資,利用國際資源、技術并帶動國內商品出口,正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方面。
全球宏觀經濟環境出現新變化。發達國家近幾年為應對金融危機和刺激經濟復蘇,實施超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政府債務大幅攀升和金融體系流動性泛濫,這將大大增加未來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同時,如果巨大的流動性最終被迫收回,也將對全球金融、經濟穩定造成沖擊。亞洲金融危機和這次國際金融危機都證明,對于新興市場經濟體來說,要避免或減輕全球流動性泛濫和國際投機資本的沖擊,關鍵在于加快自身經濟的轉型升級。
全球實體經濟競爭態勢出現新變化。發達國家紛紛提出以振興制造業和發展新興產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重振制造業,增加國內就業崗位;另一方面是要搶占新工業革命的先機和制高點。在正在興起的高技術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總體上處在相同的起跑線上,因而新一輪工業革命為我國提供了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全球制造業轉移正在出現新變化。在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政策支持下,一部分跨國公司的制造企業向發達國家本土回流;另一部分制造企業或制造環節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經濟只有加快轉型升級,在全球價值鏈階梯奮力向上攀升,才能既應對發達國家制造業從高端并向中端延伸的競爭,又應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制造業從低端并向中端發展的競爭。
全球貿易和投資環境出現新變化。在經濟復蘇艱難、需求不振、市場競爭激烈的大背景下,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常對我國出口產品采取反傾銷等報復措施。不僅如此,近幾年美國積極推動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PP)談判,涵蓋知識產權、勞工和環境、政府采購、國有企業等非傳統條款,而且標準高,不論加入談判與否,都將對我國形成很大壓力。同時,美國正在同歐盟談判簽訂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旨在使發達國家“在全球競爭中更好地應對崛起中的經濟體的挑戰”。這些都要求我們以高標準的投資、貿易規則為目標來倒逼經濟轉型升級。
國內發展環境變化的迫切要求
我國經濟比較優勢變化的迫切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抓住了經濟全球化和發達國家制造業向外轉移的機遇,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的比較優勢,有效促進了國內就業和經濟快速發展。現在我國經濟的比較優勢正在發生變化。一方面我國勞動力低成本的優勢正在弱化、人口紅利正在減少,依靠勞動力以及土地、能源、資源、環境等低成本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另一方面,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新的比較優勢正在形成,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必要條件。我國勞動力素質快速提高,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體系不斷完善,特別是我國的市場規模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推進,中等收入群體擴大,消費結構升級且具有巨大潛力。只有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才能更好地揚長避短,克服傳統比較優勢弱化的影響,更好地培育和利用新的比較優勢。
我國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變化的迫切要求。一方面,我國許多重要資源短缺,人均占有量顯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國資源消耗量越來越大,2011年我國經濟總量占全球10.5%,卻消耗了全球約30%的資源。到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只有10多億人口,它們依靠本國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全球資源,用二三百年時間實現了工業化、城市化。我國有13億多人口,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遠不如歐、美等西方國家,又要在不到100年的時間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如果不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發展方式,不僅我國的資源和環境承載不了,全球的資源和環境也承載不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我國發展社會生產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當前不少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增長動力不足,顯然不是由于人民群眾的需求都已得到滿足,而是由于資源錯配、供求結構錯位所致。所以,如果從推進城鎮化、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服務業、擴大消費等方面的潛力看,就會發現我國經濟發展前景一片光明。關鍵是要看到由于發展階段的變化,發展潛力的重點領域也發生了變化。今后,基礎設施現代化包括城鎮公共設施的配套建設、智能化等仍然有很大發展空間,但更重要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在于:加快科技創新,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提升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這些方面既是我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主要潛力和空間所在,也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