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隋明梅 黃曉芳 李萬祥
“早上好!”清晨6點,隨著一輪紅日破云而出,古城保定的西北方向準時開始傳出這鏗鏘響亮的交響。同一時間,在海南、在天津、在衡水、在西藏……穿著繡有國旗的英利工裝,成千上萬的青年人自然成列,從廠門兩側順序入廠,在他們跨入廠區那一瞬,站在門兩側的公司高管們會整齊地大喊“早上好!”而員工們也會以更加高昂的聲音回應“早上好!”
“真服他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這么精神。”英利集團大門對面賣早點的小販感慨。
讓記者佩服的是接下來的一幕:7點半,隨著響亮的號令、齊整的動作,英利員工的一天從早操開始。整齊有力的活動過后,一張考卷發到中層干部手中,考題居然是《求是》雜志的一篇文章,記者湊上前看時,絕大多數人不僅熟練地寫出文章的主題“干工作就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還能結合產業方向、國家現時經濟政策寫出見解。見記者驚詫,幾位年輕人告訴記者:“苗總昨天在內網上推薦給我們大家學習的,他總是這樣。”
大情懷,正成為英利文化的特質。世界政治、軍事、外交直至歐洲某小鎮的風物習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世界局勢、國家大事,都是英利員工早操時討論交流的話題。不分工種,無論高低,稍息立正、雙數隊列向后轉,就捉對討論起來:歐洲局勢,國家光伏產業政策,企業為什么要堅守實業,光伏為什么要向下游走……記者看到,一位保安小伙在向對面的銷售經理解釋新近出臺的《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時,急得汗如雨下,言語結巴,但小伙子還是倔強地把政策精神背了出來。
對于英利集團,這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清晨。此前,受歐洲光伏補貼政策調整、歐債危機加劇等影響,全球光伏行業剛剛經歷了一次深度調整,從歐洲到美洲再到中國,一大批光伏企業停產、裁員、減薪。在這場比拼耐力和實力的競賽中,英利成了贏家,2012年,攜全球最完整產業鏈、攜不裁員不減薪不停產的氣度,英利實現出貨量全球第一和效益最優,成為全球無可爭議的最大光伏企業。
追求大誠信
9月11日,英利集團的早餐會上,四十多位中層管理人員一邊迅速吃飯,一邊聽著各個部門的最新情況介紹。在每周一次的早餐會上,第一個議題一定是產品質量。
英利集團銷售總監趙澤林說,“重視質量,為的是誠信。但我們追求的不是產品沒問題、服務好這種小誠信,而是大誠信。”
大誠信,是英利人的誠信觀,更是他們的誠信行動。太陽能產業是我國少數和發達國家處于同一起跑線的產業之一。在這個產業,大家都是新進入者,或跑或跳,你方演罷我登場,生生死死家常飯。但一路連跑帶跳的英利卻步態扎實。“誠信!”董事長苗連生平靜地給出原因。但真正的誠信,被英利人做得至今聽來仍是蕩氣回腸。
英利集團副總經理王亦逾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2005年開始,國際光伏市場從德國和西班牙率先啟動,是很多國內光伏企業最主要的市場。但2010年,憑借高額補貼,意大利市場開始火爆,價格起碼要高出10%,不少企業紛紛中斷與德國市場的供貨合同。“英利不賺快錢,繼續以同樣的價格向德國合作者供貨。”王亦逾說得很輕松,但在當時,有人甚至說苗連生和英利“瘋了”。最后的結果頗具戲劇性,此后意大利市場迅速降溫并帶動全球光伏市場轉冷,德國客戶反而在這個時候向英利增加了訂單。
布局大市場
“生產老百姓用得起的綠色電力”,是英利人的夢想。在英利總部所在地河北保定,到處都可以看到這種大幅標語。前些年,光伏組件價格高的時候,這曾被有些人當作笑談,認為這是苗連生的美好但卻無可實現的美夢。即使對光伏產業有些信心的人也認為,這個夢想要很久以后才能實現。
“不把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太陽能作為目標,就是企業的失敗。”苗連生說,“做實業,心要靜,要堅決守住,我們相信,國家需要實業,需要綠電。”
為了國家也為了企業生存,面對各種非實業的短期套利誘惑,英利人從不動搖,在錢多的2007年是這樣,在最困難的2008年、2012年英利更是逆流而上,非但不轉向投機,甚至逆勢擴張,加大產品升級研發投入。
2009年3月,敦煌10兆瓦太陽能電站開標,這是我國第一次由國家組織的太陽能并網發電的大型招標活動,成為中國大規模推進光伏市場的一個試點。英利聯合國投電力報出“0.69元”的超低價,遠低于行業2元至3元/千瓦時的平均成本,被同行斥責為“行業規則破壞者”。接受采訪時,苗連生向記者道明了原因:“第一想告訴很多人,太陽能不是貴族,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是老百姓能用得起的低碳綠色能源。第二想告訴同行們,一定要通過技術進步才能實現成本控制,推動太陽能光伏事業的普及。”
2010年,旨在推動國內光伏市場的“金太陽示范工程”啟動,英利集團以10.5元/瓦的價格入圍晶體硅光伏組件供應商。當時在國際市場上晶體硅光伏組件供不應求,價格也比國內高出很多,很少有光伏企業將目光停留在國內。這個舉動讓包括很多英利高管在內的人感到費解。回顧這段往事,苗連生說出自己當時真正的動機:“企業要是不支持政府做這件事,大家對國內光伏市場就會沒信心,何談向下游發展,中國老百姓又怎么用上綠電?”以當時的售價,相比國際市場,英利至少要損失9000萬美元。
于是,不解的、諷刺的、擔心的、反對的。但英利人的大情懷又一次產生了戲劇性的結果:之后國際市場走低,但金太陽示范工程的預付資金幫英利挨過又一次光伏寒冬。
201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本報聯合組成的光伏產業調研組曾到英利調研,當時,光伏行業寒意陣陣,德國Q-CELLS、美國Solyndra宣布破產,英國BP、挪威REC、德國西門子退出或削減太陽能業務,國內大批光伏企業紛紛減員、停產,甚至全面關停,但苗連生卻說,“我們不裁員、不減薪、不停產。”這次再訪英利,我們問他當時哪里來的膽量,他說,“我們公司2.6萬人,平均年齡25歲,基本上都是家里的主要經濟支柱,如果停產,影響到的不僅是他們自己,還會影響到他們的家庭。從產業層面來說,更會打擊大家對整個行業和企業的信心,再難也要挺住。”
當然,大誠信觀也好,大市場觀也罷,英利的大情懷并非莽撞英雄戰風車。事實上,英利能這樣一次次堅守,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以大情懷把握國際形勢和國家發展戰略。今年年初,賽維LDK出售旗下部分業務,無錫尚德宣布破產,光伏產業此輪調整漸入尾聲。隨后,國務院發布了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8月底,呼吁多年的國內光伏發電補貼政策出臺,光伏產業的新一輪發展蓄勢待發。
而在這之前,英利已經開始向下游拓展,苗連生帶領他的管理團隊行程4萬多公里,從內蒙古草原到云貴高原,從天山之巔到東海之濱,把國內市場做了全面布局。同時,國際市場上也全面調整,在鞏固歐美市場基礎上,積極落子南半球新興市場。在一張世界地圖前,苗連生用紅藍兩色筆有力地勾畫行動路線,他的行動口號很是別致——南下。
建設大團隊
9月10日清晨6點半,苗連生在英利廠門前叫住了一個普通員工,跟他聊起了廠里職工之家的衛生間改造,“瞧,職工之家就在廠門口,衛生間和餐廳之間有一段距離,咱們可以建一個太陽能衛生間,前面弄上一排盆景,展示咱們的綠色農產品,既美化了環境,又推廣了光伏應用和農產品,多好!”
老總住在工廠里,見這個員工說說衛生間改造,見那個員工說說該讀什么書,或是探討哪個工序如何節約,這在英利,是常事。于是,在英利,決策快到只需幾句話,執行力方面更是極少偏差。
管理更是扁平。一個明顯的事實是,2007年英利上市之初只有1000多員工,現在員工近3萬人,但公司高管并沒有增加,層級也沒有比以前更復雜。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出早操、經常與普通員工溝通等各種方式,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具體方向很快被低層員工吃透了。
英利團隊像個底邊巨大的三角形或金字塔。這塔基巨大、堅實,塔尖離塔基很近很近。
“大團隊,就是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發明家。”苗連生總是直來直去、避繁就簡,他甚至連個秘書都沒有,所以,不論什么人打電話他都接。“做實業的,要那么多花架子做什么?”
于是,這里的管理人員尤其是技術人員也不知不覺中與三班倒的工人一樣上下班了——因為他們要在現場搞技術工藝改進。
這種環境給員工創造了一種像家一般的溫馨。“去年家里老人去世,公司領導和大家都忙前忙后,讓我非常的感動。”英利集團首席技術官宋登元博士說。彼此之間的互相關心和扶持,使得團結和協作成為了應有之義。在有些企業,業務隨人走,隨著人員流動,也會帶來客戶資源的流失。趙澤林說,英利不存在這種情況,不管是銷售還是技術層面,都是團隊協作,幾乎沒有因為人員變動流失過客戶。
扁平的大三角形里,基座下年輕群體因此有了更大的成長空間。此次采訪,干部的年輕化令我們印象深刻,好些分公司總經理都是80后,手下管著幾百號人。英利集團國內銷售總經理張哲告訴記者,年輕人更看重的是工作的滿足程度和成就感。“讓我們興奮的是,這里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平臺,只要想做、敢做,就一定能做成。”
巨大的三角基座下,有更加巨大的市場基礎:對于未來,英利人有著長遠的目標。今年,他們制定了國內五年規劃,計劃2013年至2017年規劃15吉瓦至17吉瓦的電站項目。這個規模,大致相當于目前全國光伏電站的總體容量,直接投資將達到1200億元,帶動的資金投入將超過萬億元。
9月11日清晨,英利人在早操時間跳起了愛爾蘭的踢踏舞劇大河之舞,那種被英利人舞出軍人氣質的節奏,傳遞著一種排山倒海般整齊的力量、大團隊的力量、信心的力量。
英利集團:精打細算過出大好日子
——來自英利集團的系列報道之二
2013年09月29日 03:51 來源:經濟日報 黃曉芳 隋明梅 李萬祥
“這些桌子,那邊的凳子、欄桿都是用包裝板改造的。瞧,那邊漂亮的桌面是用破損太陽能電池板做的。”英利集團宣傳部干部王志新邊走邊數點著身邊的生產生活用品告訴記者。幾天采訪下來,我們得出結論:英利院里零廢棄。
一個細節可以佐證:每周二和周五的早上,在英利總部門口,走進廠門的員工都會收到一份《戰地快報》,一張A4紙大的彩頁上,有總公司及世界各地幾十個分公司、數千作業場地的重要活動及“南下”進展,還有“光伏小課堂”等最新的專業知識。員工們拿到“快報”后會邊走邊看,沒有一人隨手會扔掉。在連續采訪的4個清晨,我們3個記者分頭觀察,從車間、工地到辦公樓,數十萬平方米的廠區里,我們竟沒發現一份被扔掉的《戰地快報》。
董事長苗連生說,“在英利,人人都是經營者。”水循環利用、污水源熱泵供熱或制冷、包裝材料做辦公桌椅、包裝紙箱做車間標示牌、將廢舊破損的電池板當桌面、空地上種菜種果……從生活到生產,英利人把“變廢為寶”做到了極致。
一切節約都為降成本
“螞蟻都抓不住,如何打牛?”英利集團副總經理王亦逾形象地說。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英利集團在技術攻關上狠下功夫。光伏業內有個規律,只要量產平均光電轉換效率提高1個多百分點,產品的生產成本就能下降7%。為此,通過研發核心技術,提升生產質量,不管是小發明、小改革,還是大項目、大課題,英利集團不放過每個能夠降低成本的機會。
一公司鑄錠車間的員工在用叉車轉移材料時發現,時常會發生磕碰現象,于是他們就開動腦筋,研究如何減少叉車與材料之間的磕碰。后來他們就在叉車前端的叉子上裝上了一層塑料膜,這樣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緩沖減震作用。這樣的小改動,在英利每天都發生著,于是,每天的快報里都可見成本又降的信息。
不間斷的技術創新,帶來持續的成本下降,苗連生用最簡單的話,向全體員工傳遞出他的決策、標準和要求,給英利光伏電池帶來了最高性價比的競爭力。面對2012年的全球光伏行業危機,降成本成了企業的“救命稻草”。面對巨大的成本壓力,背水的英利發揮大技術團隊優勢,全員投入成本控制中。“人人都是經營者、人人都是當家人”的標語被掛到公司最顯眼位置。就連員工的家長都幫著出主意、想辦法,一場“降成本提效率的人民戰爭”在英利集團全面開展,2012年,旨在推動全員創新的“草根創新”又全面啟動,一線工人投入到新材料研究、新工藝應用中,降成本光榮榜、員工技能大賽、技術創新博覽會等,凡是能想到的,英利人都想到了,最后就從被認為不可能再降的地方下手,員工張濤利用廢泡沫墊制作的太陽能新型刮刀,既簡單又實用。印刷銀漿過程中,由于設備刮刀存在缺陷,導致絲網周邊堆積少量漿料,長時間不用就會造成浪費。張濤和工友們在實際操作中給刮刀設計了一對“小翅膀”,有效解決了絲網印刷電池片時漿料被刮刀擠向四周的浪費問題。這個簡單的小發明每年給公司創造效益近5000萬元,如今這一發明已推廣到所有車間。
結果是,多晶組件成本從2012年初的4.73元/瓦,降至3元/瓦左右,降幅超過30%。2013年英利集團又在普通員工中開展草根創新活動,截至目前已經推出了621項成果,大大推動了成本的降低;與此同時,第二代和第三代熊貓技術使量產高效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0%,成為世界三大高效電池之一。“如何在有限的面積里發出更多的電,這是我們馬上就要結項的課題之一。熊貓電池具有輕質高效、弱光性好的特點,相同安裝面積內比普通多晶發電量高出10%,在分布式應用推廣中優勢明顯。”英利集團技術中心總經理李高非告訴記者。
要低成本也要高效率
“高效率、高成本,這是國外太陽能電池的研發路徑。我們英利所追求的則是高效率、低成本。”英利集團首席技術官宋登元博士告訴記者。在這方面,英利集團擁有核心技術。宋登元認為,“成本為先”是英利在光伏行業得以具有超強競爭力的重要原因。
英利以“藏羚羊”命名的類單晶硅制備技術是制造低成本、高效率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關鍵技術,目前該項技術已獲重大突破,申請了5項國家專利。這是英利繼推出“熊貓”N型單晶硅高效電池之后的又一力作。
從上游硅原料到鑄錠、切片、電池組件一條龍生產,再到下游光伏發電站系統集成建設,英利集團具有最完整的產業鏈。英利這種垂直一體化的全產業鏈,不僅可以對所有生產步驟進行嚴格質量控制,而且能夠減少各種浪費和冗余,降低組件制造過程中的碳排放,從而在整條產業鏈上對生產工藝和成本進行持續改進和優化。
2009年以前,國內光伏企業的成本主要取決于硅料成本,硅料成本占光伏組件生產成本的70%。2009年,國內硅料市場價格從400美元降低到了50至60美元/公斤,硅料占光伏組件生產成本也隨之降到了30%。而這時,英利集團靠自有技術將多晶硅提純做到了99.9999999%,這一被稱為“新硅烷法”生產的重大技術突破,不僅節約資源,降低能耗,同時還一舉擺脫了國外的技術封鎖,英利掌握了行業技術與定價雙重話語權。
過“小日子”為了大市場
“精打細算”過日子的英利,在科研投入、品牌建設上的投入又“大方”得讓人咋舌。2010年,一向鮮見宣傳的英利突然高調贊助南非世界杯,“中國英利”4個方塊字給世界杯賽場帶來新景觀:這不僅是歷史上首家贊助世界杯的可再生能源企業,也是首家贊助該賽事的中國企業。此后,英利集團又先后贊助了拜仁慕尼黑足球俱樂部、2014年巴西足球世界杯、美國足協和支持中國足協青少年校園足球項目。憑風好借力,體育營銷成了英利推廣品牌、提升中國“智”造形象的絕佳平臺。苗連生說,現在全球經濟正處在逐步復蘇的關鍵時期,中國企業一定要大膽宣傳,積極推動,堅定不移地走到國際舞臺上,建立更多的全球化的知名品牌,占領未來發展的一席之地。
積極宣傳品牌的同時,是英利的行動:今年8月5日,英利以萬人誓師大會的形式宣布針對下游地面電站和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大決戰,英利開始由單一的光伏產品制造企業轉型成為綜合能源企業,為客戶提供一站式能源解決方案。在英利的各大廠區,“全球決戰”、“大進軍”等各種標語隨處可見。英利的目標是,要在兩年后進入國內下游發電前兩名,除歐美市場外,在新興市場的綜合指數進入前十名。為實現這個目標,英利開始謀劃成立省級公司,并著手從企業內部選拔管理層。
“做企業,跟家里過日子一樣,既要精打細算、互相扶持,還要謀劃長遠,有戰略眼光。”苗連生說,這長遠就是大市場,“沒有老百姓應用的光伏不是大市場。太陽是老天爺免費給天下百姓的,硅又從土地石頭里來,是地球上含量最豐富的元素,這么取之不盡又這么潔凈的能源,就該大家都享用。”
為了大市場目標,英利通過產品進超市的方式實現向下游走的目標,讓顧客根據個性化需求自己組裝。2014年英利的光伏產品將有望率先進入歐美的超市。為此,英利專門成立了應用產品設計院,進行工藝設計、產品外包裝設計,以便英利的產品能夠更好地滿足分布式產品的個性化需求。
“如果說贊助2010年南非世界杯是為了讓更多人認識英利、了解光伏產業,那么明年的巴西世界杯,我們則要讓低碳、綠色、環保的太陽能光伏產品走進千家萬戶!”苗連生堅定地說。
全員創新摘得技術桂冠
——來自英利集團的系列報道之三
本報記者 隋明梅 李萬祥 黃曉芳
《經濟日報》,2013年9月30日
“團結奮斗,翻越光伏雪山,勇敢堅強,沖出光伏草地。”初秋的驕陽下,掛在英利工廠的巨幅標語格外耀眼。在英利集團的日子里,無論與高級研發人員還是普通青工接觸,記者總能從他們的言語眼神里感受到一種激情:創新,正激蕩著他們的心。就此與他們的當家人苗連生交流,苗笑道,“他們全都‘打雞血’了。”
“人人都是發明家”。這話聽來有些夸張,但在英利采訪的日子里,記者真切地感受到此話不虛。從鑄錠、切片到電池封裝,從搬運、裝車到安裝維護,所有工序環節,都有技術創新、工藝改進的精彩故事。
為實業而創新
2007年以后,光伏行業就寒流不斷了,越來越重的壓力讓不少企業為應付眼前市場而兼營他業。有機構找上英利門,勸導他們“以錢生錢”,減少實業比例。
英利人選擇了堅守光伏。苗連生堅信,從全局看,光伏是綠電,市場最終會大規模選擇綠電,曙光在前;從企業小格局看,市場低迷、出貨量不足時,正是提升員工素質、增強企業技術實力的好時機。
堅守實業并不是“守”著一堆機器過小日子。好兵法的苗連生說,“最好的‘守’是進攻,越是艱險越向前。”于是,國家級光伏實驗室建在英利,電子級多晶硅產于英利,全產業鏈形成于英利……
“冬練三九”兩年后,2009年英利已顯現出行業老大的絕對實力。但他們并沒停步,一個更大創新開始了:熊貓計劃——高效率電池研發。這是一次既艱又難的冒險,投入多少無法確定、研發時間無人知曉。
為搶時間、降成本,務實的英利人創新研發模式:把實驗室建在生產線上,從董事長、首席技術官到每位年輕人,都在生產現場搞科研。參與熊貓電池研發的李高非清晰地記得2009年8月8日深夜的那次實驗。“所有的辦法都試過了,所有該排除的問題都排除了,突然有人說是不是切片沒洗干凈。于是大家立即試著多洗了幾遍。”成功了!光電轉換率達到預期的18%。
3個月成功生產出了高效N型電池,一年后,“熊貓”量產,轉換率達18.5%,現在熊貓電池的效率已經達到20.5%。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這不是每個光伏企業都能做到的。英利集團首席技術官宋登元說,“我們的科研項目都是來自一線的實驗,研發就在車間生產線上。”這就是英利技術研發“秘籍”:產品研發中省去了“小試、中試、試產”等環節。在英利,集團技術中心下“實驗單”給車間一線,從車間一線收集員工想法,這種良性的研發體系使得英利能夠將技術快速地轉換成生產能力。
為責任而創新
為了“熊貓”和“藏羚羊”等高效電池,為了國家重點實驗室,英利的投入“如流水”。業內人士大致估算,不會低于10億。同行覺得不值——開路者不小心會成“先驅”。英利人當然懂得這一點。但作為國內行業領頭羊,英利“已把創新當成責任”。苗連生在說到這個話題時表情凝重,“當初,金太陽工程一出來,我們真的很感動。財政部等政府部門的工作千頭萬緒,能這么用心用力推動一個起步的產業,太不容易了。這不僅需要眼光,更需要魄力。企業必須得擔當起科研的責任來。”
責任感還源于行業特點:光伏產業是我國為數不多的與國際同時起步的產業之一,由于當時國內沒有可借鑒的技術和企業,他們深知技術受制于人之難,也決心站上技術高端。雖然開始幾年走得艱難,備受質疑甚至詬病,但他們堅持“步步為營”,一步一步打牢自己的“技術地基”。
與生俱來的使命感使英利人天生具有先行科研的原動力,建成“光伏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能源光伏技術重點實驗室”這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掌握了光伏領域各環節的核心技術。
“我們已申請專利1025項、發明專利228項、3年來完成1100多項技術創新項目。由于國家重點實驗室成果必須公開,這不僅帶動了英利,也帶動了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宋登元說。光伏“寒冬”來時,英利人埋頭苦練“內功”;當“寒冬”過去,業內同行發現,英利又攜更高新的技術走遠了;英利人則發現,自己的堅守創新又為迎接新一季的“光伏春天”做好了技術儲備。
為理想而創新
如果說“生產老百姓用得起的綠色電力”是英利人的理想,那么實現這理想的途徑之一就是創新。在英利,所有創新都是為理想而戰。不管是用廢包裝盒做一個標示牌,還是獲得發明專利,員工們感覺自己的創新不僅是技術上的成就,更是社會成就。
在2012年舉辦第一屆英利人職工技能大賽上,英利集團拿出400萬元重獎“創新能手”和“改革先鋒”。年輕人更愿意向記者展示他們所獲得的尊重。在一公司鑄錠車間,年輕人紛紛帶記者參觀“QC成果個人命名英雄榜”展示板,那上面的“功名”可謂無奇不有:“90后”員工發明的塑料推板,輕柔穩妥地完成本該由高精密機械手完成的抓起、轉向、推動等動作,減少了電池片的損傷;“一變三接線盒”創新項目每年可節約2000萬元……
這些出自一線普通員工的創新和創造成就了英利硅錠出片率全球同業最高、電池片破損率最低、電池成本物耗和能耗最低的成績,一線創新年節約資金超10億元。而這種技術發明和工藝改進,在公司幾乎天天都有。“這種草根創新,結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技術中心,從基礎到頂層設計,我們構筑了完整全面的研發體系。”宋登元博士告訴記者。
離開英利時,記者特意選擇了早晨。朝陽下,他們自己“發明”的英利拳又開始了,那種堅定、整齊到排山倒海的踏地足音有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