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工業報
2013年三季度,PMI連續3個月回升,盡管這從總體上反映了中國制造業經濟穩中上升的跡象和趨勢,但尚不能完全表明制造業已經全面走出困境。筆者認為,我們在關注世界經濟復蘇態勢和中國經濟宏觀調控政策及效益顯現等宏觀問題的同時,更要關注影響制造業企業長期盈利的微觀問題,因為這是未來制造業經濟發展之根本所在。具體而言:創新能力弱仍是影響制造業前行的最大阻力。
面臨嚴峻挑戰
據機械、船舶、物流與采購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1~6月,全國機械工業共匯總77787家企業,其中:虧損企業達到12439家,虧損面為15.99%,虧損額累計為544.49億元。
同期,船舶行業80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03億元,同比下降18.5%;實現利潤總額35.8億元,同比下降53.6%。
8月,反映訂單不足的企業占44.7%;反映勞動力成本上漲的企業占46%;反映資金緊張的企業占41.9%;反映原材料價格上漲的企業占22%;反映運輸成本上漲的企業占28.2%。
上述統計數據凸顯目前制造業整體上仍面臨著訂單不足、利潤下降、資金緊張、產能過剩等嚴峻的挑戰和壓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凍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為使未來制造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一方面需要世界經濟的持續強勁復蘇和中國各級政府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政策;另一方面也需要制造業及企業自覺并強有力地推進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整體創新。否則,即使PMI在某些時段有所回升,也不完全表明其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
創新能力不強
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而非制造業強國,制造業整體上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這種現狀集中表明了由于嚴重缺乏具有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為一體的自主創新能力研發體系,使得制造業整體研發能力依然不強,并因此失去很多全球中高端市場和發展機遇。高額利潤也源源不斷流向世界制造業強國企業口袋。盡管近些年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研發能力乃至整體競爭力有了明顯的提升,但要徹底改變這種現狀,促使中國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及中國智造的轉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為此,政府和制造業企業都要面對現實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特別是關鍵技術領域和高端裝備制造業企業應盡快建立、完善并堅持以探索一代、預研一代、設計一代和制造一代為特征的研發理念和研發體系;不斷加強產品前沿技術、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及其配套產品的研究和應用;著力推動現有產品研發模式和產品研發體系的創新,以有效支撐未來制造業經濟發展。
缺乏有效管理
管理也是生產力,企業管理不科學、不到位,必然會影響到制造業企業的管理效率和生產效率,乃至未來制造業經濟的提升和發展。大量研究與實踐表明,現階段制造業企業還存在著:發展戰略不清晰,戰略支撐體系不完善;參與全球競爭的企業尚未建立起全球產業鏈協同商務體系;集團型企業管理效率、運營效率和創新效率不高等一系列管理上的問題。而且從我國中央企業與世界一流企業的對標研究結果看,央企的管理創新總體上還處在學習、模仿階段,尚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這些問題集中凸顯了制造業企業依然缺乏有效管理,難以支撐企業戰略目標實現和經營效益提升的實際情況。
為此,制造業企業要在對標分析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全球產業鏈、精益生產、戰略—模式—流程、兩化深度融合和深化應用ERP等管理理念的研究和應用,持續推動制造業企業管理的創新發展。
兩化融合不夠
兩化融合總體評估結果顯示:2010年和2011年全國兩化融合發展指數均值僅為52.73和59.07。機床、船舶、汽車和鋼鐵等35個重點行業處于起步建設、單項覆蓋、集成提升、創新突破階段的企業比例分別為31%、37%、22%和10%。
評估結果還顯示,“目前中國機床行業企業的生產方式和管理理念普遍落后,信息系統之間綜合集成、協同與創新的水平還有待提高”。“中國大多數船企目前的造船模式與現代造船模式還有一定距離,應在信息化建設中同步進行流程優化與生產體系改造”。
將這些評估結果與制造業30多年的企業創新和企業信息化推進歷史作關聯分析,其問題的嚴重性是顯而易見的。為此,制造業企業應積極開展兩化融合績效評估,立足于產業鏈體系及企業業務體系的全面創新,加快兩化深度融合進程及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促使未來制造業朝著全球化、數字化、柔性化、精益化和智能化方向邁進。(作者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管理工程分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