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煤礦行業的特殊性,長期以來,我國煤礦傷亡事故多,煤礦安全成為困擾我國煤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這種形勢下,推進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建設,有利于煤礦企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科技應用水平,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實現高效安全生產。煤礦行業應堅持走機械化開采的科技興安之路,全面提升行業發展水平。那么如何搞好煤礦安全管理和提高煤礦企業的裝備水平工作,并將二者有機結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新課題。對此,記者采訪了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行業管理副司長孫慶國,從中了解到國家對煤礦安全管理的舉措。
《自動化博覽》:我國煤炭工業目前總體發展現狀如何?國家對于煤炭工業的未來發展有何規劃?
孫慶國: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在一次性能源結構中占70%左右。2012年我國煤炭產量36.5億噸,比2005年(“十五”末)的21.5億噸增長69.8%,為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穩定的能源供應。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煤炭作為主體能源的地位不會改變,煤炭工業仍然是關系國家經濟命脈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礎產業。
近年來,全國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在煤炭產量大幅上升的同時,煤礦事故起數、死亡人數、較大以上事故、百萬噸死亡率四項指標大幅下降,與2005年相比,事故起數從3306起下降到779起,下降76.4%;死亡人數從5938人下降到1384人,下降77%;較大以上事故從266起、2616人下降到87起、624人,分別下降67.3%和76.1%;百萬噸死亡率從2.811下降到0.374,下降87%。
2012年3月,國家能源局發布了《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了“十二五”時期煤炭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兑巹潯诽岢?,“十二五”主要目標是:到2015年生產能力41億噸/年,其中:大型煤礦26億噸/年,占總能力的63%;同時要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發展大型企業集團,形成10個億噸級、10個5000萬噸級大型煤炭企業,煤炭產量占全國的60%以上。
穩步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新建煤礦以大型現代化煤礦為主;加快推進大中型煤礦技術改造,采用先進適用技術裝備,以優化開拓部署、簡化生產系統、減少工作面個數、提高生產效率為主要內容,積極推進技術改造,大力提升小煤礦辦礦水平。以提高生產規模、技術裝備水平、管理水平和職工技術素質為重點,同時,結合各地實際完善小煤礦退出機制,繼續淘汰落后產能。
煤礦安全生產形勢顯著好轉,重特大事故大幅度下降,職業危害防治明顯改善,職業培訓落實到位。煤礦事故死亡人數、重特大事故起數比2010年分別下降12.5%和15%以上,百萬噸死亡率下降28%以上。
《自動化博覽》: 據您了解,我國煤炭企業的安全基礎管理工作都存在哪些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該如何解決?
孫慶國:近年來,在各級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煤礦安全生產取得了顯著成效,煤礦安全生產狀況明顯好轉,但我國煤炭行業生產力水平整體偏低,煤礦安全基礎管理仍然十分薄弱。
從事故情況來看,盡管2012年事故起數和百萬噸死亡率大幅下降,但事故總量仍然偏大,重特大事故仍時有發生,與世界先進產煤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從產業結構來講,小煤礦數量較大。近年來,經過整頓關閉,我國小型煤礦的數量已經降到了1萬處以下,但是小型煤礦數量仍然高達9834處,占全國的75%,存有落后產能近8億噸,產量僅占全國的18%,但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占全國的65%和70%,產業結構嚴重不合理。從裝備水平來講,目前,我國大型煤礦已基本實現機械化,并裝備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化設備,但占煤礦絕大多數的小型煤礦技術裝備仍然落后,采煤機械化程度不足20%,掘進裝載機械化程度不足30%,特別是9萬噸及以下小型煤礦仍有5042處,且絕大多數礦井仍采用人力推車運輸、手鎬落煤、木支護、工人作業環境差,勞動強度大,安全無保證。小煤礦采掘機械化程度低,安全保障能力差,事故多發易發,是造成我們煤炭行業安全基礎管理薄弱的主要因素。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煤炭工業落后的面貌,必須強力推動煤礦實施“三化”(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建設,不斷應用新工藝和新設備,改善煤礦工人作業環境,降低工人勞動強度,這是煤炭產業的根本出路,也是煤礦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體現“以人為本”,關愛礦工的必然要求。
《自動化博覽》:我國煤礦管理信息化發展情況如何?
孫慶國:目前,煤礦管理信息化尚沒有統一的定義和標準,一般來講,煤礦管理信息化主要指煤礦安全生產各要素(人、機、環、管)運行參數自動采集,信息(信號)網絡傳輸和數據計算機處理。全國煤礦安全管理信息化還處于初期階段,初步了解,建立管理信息化系統的煤礦參差不齊,如:建立礦壓監測管理信息化的煤礦僅占13.9%,建立機電設備管理信息化的僅占21.6%,建立地測水文管理信息化的僅占15.9%。其中,大型煤礦建立礦壓監測管理信息化的礦井占53.3%,機電設備管理信息化占64.2%,地測水文管理信息化占83.7%;中型煤礦建立礦壓監測管理信息化的礦井占38.1%,機電設備管理信息化占40.6%,地測水文管理信息化占38.3%;小型煤礦提升、運輸、通風、排水、壓風、供電實現自動化控制礦井分別為12.6%、1.6%、11.6%、4.5%、8.1%、5.4%;建立礦壓監測管理信息化的礦井占4.8%,機電設備管理信息化占13.0%,地測水文管理信息化占3.5%。其中9萬噸/年以下小型煤礦實現自動化控制和建立管理信息化的礦井比例均在3%以下。
《自動化博覽》:政府將會通過哪些有效措施縮小我國煤礦企業信息化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孫慶國:目前,我國煤礦安全管理信息化有了初步進展,部分煤礦企業通過信息化建設提高煤礦安全管理水平,如:神華集團通過推行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體系信息系統,實現了煤礦安全風險的超前預警防控和閉環管理。山東能源新礦集團華豐煤礦建立了井下三維可視化系統,實現井下作業場所的動態模擬和真實展現。廣西百色礦務局建立了礦井危險源和安全隱患智能化分析、預警處置以及聯網監管的管理信息系統,提高了礦井安全防控能力。安徽省煤礦企業的“兩圖兩系統”(采掘工程平面圖、通風系統圖和瓦斯監測系統、人員定位系統)動態信息實現了與煤監機構的遠程聯網。下一步,政府將鼓勵有條件的煤礦加大自動化、信息化建設投入力度,積極引導大中型煤礦進行自動化建設,全面提升安全管理信息化應用水平,提高煤礦安全保障能力,為實現煤礦安全生產根本好轉奠定良好基礎。
《自動化博覽》:減少甚至消除我國礦業安全事故,您認為自動化技術將起到哪些作用?
孫慶國:目前,我國煤炭行業整體的生產力水平較低, 安全基礎管理薄弱,事故總量偏高,百萬噸死亡率是發達國家的10倍,如何提高煤礦企業的安全保障能力,除了加大安全監管監察力度,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強化安全基礎管理、加強培訓提高人員安全素質外,必須提高煤礦的裝備水平,特別是自動化技術的應用, 能大幅度減少作業人員,實現“無人則安”。
據初步統計,全國現已建成神華集團榆家梁礦、石圪臺礦、平煤股份六礦、冀中能源峰峰集團薛村礦等8個自動化綜采工作面,實現了記憶割煤和自動移架聯動控制,減少了井下作業人員,降低了勞動強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了安全生產。
簡介:孫慶國(1969-)男,碩士,畢業于中國礦業大學安全工程專業,高級工程師。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3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