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數據顯示,近期船舶新接訂單正在出現量、價齊升的局面,今年10月份全球新接訂單為1012萬DWT,同比回升239%,與上月相比回升55%。今年1月~10月全球新接訂單合計10094萬DWT,與2012年同期相比增長125%。但另一方面,分析指出,2013年前三季度我國造船業產能利用率僅為50%~55%,相較2012年降低了約20個百分點,產能過剩嚴重,處于低谷的船舶業復蘇時間要比預期更漫長,同時行業也將加速“洗牌”。
2013年11月13日,工信部發布《船舶行業規范條件》(以下簡稱《條件》)。該《條件》的制定,旨在進一步加強船舶行業管理,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快結構調整,提升技術水平,促進轉型升級,引導船舶工業持續健康發展。該條件規定,船舶制造企業應按ISO14000系列標準或GB/T24000系列標準、ISO50001或GB/T23331《能源管理體系要求》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和能源管理體系并獲得第三方認證,建立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規章制度,制定能耗限額標準和節能減排措施,落實單位產品生產能耗限額標準。
一改往日紛亂的行業競爭狀態,此次《條件》的制定對造船企業的生產設施、設備和計量檢測、建造技術能力、技術創新、質量保證體系、節能環保等多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也勢必將對持續低迷的船舶行業帶來新的契機。《條件》中明確提出,鼓勵企業做優做強,加強技術和管理創新,全面建立現代造船模式,提高船舶設計制造水平、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提升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管理水平,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淘汰落后產能。
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市場形勢下,造船企業無疑要在質量、安全、效率、成本等方面下苦功,這也需要借助先進技術與工藝裝備的力量。造船行業的新一輪復蘇更將以新技術的應用和新船型的開發為前提,實現節能降耗,進而淘汰落后產能。
當然,實現節能降耗,有效治理跑、冒、滴、漏的方法是使用自動化技術,在工廠中建立起信息化管理平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使是在行業發展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自動化技術仍然能夠憑借優勢,幫助行業改造升級,直至達到國家標準,甚至國際標準。
伴隨國家政策的出臺,行業發展的調整也會造成該行業的“大洗牌”。船舶行業亦不會例外。因此,各船企需要利用船舶行業調整的機遇,抓緊做好下一代造船技術的儲備,加快轉型升級,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使船舶行業發展成為以先進技術作為支撐的綠色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