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工業報
11月9~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以下簡稱全會)在京舉行。為期4天的全會聽取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做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11月12日晚,新華社授權發布了《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以下簡稱《公報》)。
《公報》透露了眾多未來中國經濟改革的走向與信號。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1 頂層設計 保障改革執行
此次全會的一大亮點是,中央政府已經從組織和制度上對改革進行了保障。《公報》顯示,中央將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
這是繼上世紀80年代成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之后,重新確立的、建立在中央最高層關于改革的專門機構。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級別應該高于原國家體改委,體改委是設在政府的,而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是黨中央設立的,層級最高”。
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副編審鄧聿文在微博中寫到,“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有點讓人意外,這說明中央改革的決心很大”。
在此之前,中國改革的職能主要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但是近年來,這一機構在改革方面的表現廣受社會詬病。
對汽車行業來說,這種有制度保障的改革或將改變現有的汽車業投資準入機制。目前,我們的汽車產業實行審批制,任何企業要想進入汽車產業,都要申報發改委來獲得投資許可,從而獲得生產資質,并最終進入《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
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張志勇認為,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深化改革”主基調下,當下汽車產業中實施的事前審批的資質許可制度或可以考慮放開。
“放開資質或者投資準入,并不意味著放任任何投資都可以生產汽車。資質放開或者投資放開的同時,應該繼續實施產品公告制度,對于那些已進入汽車行業的企業的產品,實施嚴格的事中監督,即只有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才能進入公告目錄。同時也實施事后監督,這包括已經在實施的汽車三包政策與汽車召回條例。”張志勇指出。
2 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公報》稱,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而在此前的描述中,市場稱為起“基礎性作用”。比如,在2004年國家發改委頒布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中第一條就曾提到,要“堅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與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的原則,創造公平競爭和統一的市場環境,健全汽車產業的法制化管理體系。”
有專家認為,這一跡象表明,中國政府決心推進困難重重的改革。
全會還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對汽車行業來說,這可能意味著“散、亂、差”、“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得到進一步改觀。有人曾說,中國的100多家整車廠中,除了少數民營企業外,很多都是地方政府審批出來的。實際上,這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并不具有優勢,但卻被納入地方保護的羽翼之中,是形成散、亂、差的根本原因。
如果按照全會的精神,讓市場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放開進入審批,同時在競爭中淘汰那些產量低、產品銷路差的企業,使得“進入、退出都由市場說了算”,這樣才能優化資源配置,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強勢車企。
當然,《公報》并未就此前呼聲極高的“國企改革”做出重點闡釋,但有專家預計,因為總體上“更市場化”的方向,之前幾年的國進民退局面會有所扭轉。盡管還會談對國有企業控制力,但也鼓勵民間資本的股權進入一些關鍵性領域。從汽車行業來看,盡管幾大汽車集團屬國有企業,但民營企業也后勁十足,而且在一些諸如新能源汽車、電池生產、節能減排技術、汽車電子等領域,民營資本已十分活躍,未來或將有更大的空間。
3 新型城鄉關系
《公報》指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
在這個過程中,汽車業或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從商用車角度來說,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可釋放部分需求,輔助新型城鎮化工業化建設;從乘用車的角度來說,伴隨著農民進城、以工促農,人們的活動半徑將不斷擴大,出行需求將出現升級,從而拉動乘用車的銷量增長。
不過,隨著汽車保有量的不斷擴大,交通擁堵、尾氣污染可能也會從大城市擴散到小城鎮。對此,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制,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反映到汽車行業,就是堅持實施“節能減排”的大政方針,一方面提升燃料經濟性,努力實現到2015年生產的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到2020年生產的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另一方面,嚴格實施汽車排放標準和法規,控制二氧化碳、顆粒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