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2013年10月21日
黨的十八大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目標。站在新的歷史方位,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最重要的是立足當前、穩中求進,加快釋放改革紅利,全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凝聚力量、奮發有為。
今年以來,行政、財稅、金融、科技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都加大了改革力度。對此,中央著力強調“下功夫、出實招”,“干一件、成一件”。這些部署,有利于解決當前突出矛盾,也充分體現了政府推動改革的堅定決心。實踐證明,迎接增長階段轉換中的機遇與挑戰,關鍵在于深化改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一)
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后,我國經濟正在逐步轉入中速增長階段。國民經濟總量基數增大、全球化紅利衰減、勞動力供給增長放緩、土地資源約束加大等等,多個領域的跡象都表明我國中長期經濟潛在增長率正在下降。從風險角度考慮,增長階段的轉換過程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但從機遇角度考慮,經濟增速有所降低,勢必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綜合各種因素來看,增長階段轉換、經濟增速放緩,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就此進入“衰退期”。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沒有變,但其內涵和條件發生了一些新變化,集中體現為:在更高的發展起點上,機遇前所未有,風險挑戰前所未有。辯證地看,危與機、利與弊都是相對的,在適當的條件下都可以轉化,關鍵在于應對是否得當,改革是否到位,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更好地迎接增長階段轉換中的機遇與挑戰。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列提出。在新的增長階段,化風險為機遇,最重要的是打造經濟“升級版”。加緊解決當前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積極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是應對經濟運行中各類風險和矛盾的根本措施,是未來更長時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現實選擇。
(二)
近年來,我國在轉方式、調結構上取得了不少成效,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消費結構明顯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但從總體上看,以“高投入、低效率”為特征的粗放型增長還沒有根本轉變。而此時,曾有力支撐傳統增長模式的內外部條件在逐漸衰減:外需嚴重不足;勞動力供給出現“拐點”;資源和環境承載力接近極限。不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打造經濟“升級版”的著眼點轉到質量和效益上來,就無法扭轉全球化紅利減少、要素投入難以為繼的危機。
經過30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2012年GDP總量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按現行匯率折算達5800美元,達到了上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這些來之不易的改革發展成就,也促成了國內市場的巨大變化。城鄉居民收入的較快增長,直接推動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有預測表明,實現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將釋放出64萬億元的購買力,這一龐大的內需市場,使得消費產品與服務、科技、農業、醫療保健等幾大領域機會大增,成為引領中國乃至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不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打造經濟“升級版”的突破口放到擴大內需尤其是擴大消費上來,就可能錯失發展的良機。
進一步看,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從“初露端倪”到“輪廓清晰”,從“孕育興起”到“其勢漸成”。世界各國都加快了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步伐,力圖占得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先機。我國擁有很強的制造基礎優勢,如果在某些技術領域實現顛覆性創新,就能夠有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步伐,進而催生一大批新的產業群體和經濟增長點。不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打造經濟“升級版”的主引擎放到科技進步和創新上來,就無法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總的來看,中國經濟的“升級版”,意味著在已有基礎上的修復和創新。如何讓潛力源源不斷煥發出來,把即將喪失“低級紅利”的風險扭轉為贏得“高級紅利”的機遇,關鍵在于進一步深化改革,形成適應經濟“升級版”、推動經濟“上臺階”的體制機制。
(三)
凝聚新的共識,是推動新一輪改革的前提。如何沖破“思想觀念障礙”、突破“利益固化藩籬”?靠勇氣,也靠智慧。30多年來,改革一直與尊重人的權利、調動人的積極性密不可分,只要我們各項改革舉措都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擺在更突出位置,就一定能夠贏得最為廣泛的支持。
抓住新階段改革的重點任務,是釋放新的制度紅利的關鍵。從市場層面看,重點在于繼續推動生產要素的市場化,以土地、戶籍、金融、價格等領域的改革,促進土地、人力、資金、資源等生產要素更順暢地流動,實現更高效率的配置和利用。從政府層面看,重點在于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把應該交給市場、企業、中介機構的事情交出去,將工作重心轉向公共服務;從企業層面看,重點在于形成有利于產業升級、創新驅動的體制和政策環境,營造公平競爭、激勵創新的良好氛圍,切實做到各類企業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和創新資源。
實現重點突破、協調推進,是推動新一輪改革的重要路徑。繼續深化改革,要解決的大多是涉及面廣、配套性強、利益關系復雜的問題,要求我們必須按照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思路,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領域和環節作為重點和突破口,確定推動改革的有力支點。例如,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支點;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是理順中央與地方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的支點;深化土地、戶籍、公共服務改革,是理順城鄉關系、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支點……同時,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相互制約、緊密聯系,也就決定了改革必須由點及面、穩步推展,相互配套、循序漸進,把促進改革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堅持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的統一。這是所有改革的一條底線,也是13億中國人民的最大利益所在。
此外,深化改革離不開“頂層設計”和基層摸索的結合。頂層設計,看的是全局;基層摸索,摸的則是社會脈動。二者有機結合,才能使改革更具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在歷史的新變局中破除舊的體制弊端,建立并適應新的規則制度。 (執筆:李運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