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工業報
進駐中國市場多年的國際汽車和工業領域供應商舍弗勒,與中國經濟一同高速成長了近20年。在如今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下,舍弗勒又將如何繼續保持在中國市場的穩步增長?舍弗勒大中華區副總經理兼汽車事業部總裁張藝林博士、舍弗勒亞太區兼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陳鈺博士從不同側面給出了答案。
業績不俗
2013年以來,舍弗勒集團業務整體保持增長。張藝林近日在上海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前三季度舍弗勒集團銷售收入達到84億歐元,與去年同期持平。“如果不考慮匯率因素,實際是增長了2%。其中汽車事業部銷售增長將近7%,達到約61億歐元。工業事業部銷售收入下降約12%,為23億歐元。”
對于舍弗勒集團在工業業務方面營業額的下滑,集團財務報告的解釋是“工業市場領域的不確定性和持續的投資走弱”。不過,即使如此,占集團大多數份額的汽車業務卻保持了穩健的快速增長,同時,集團的利潤率也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據剛剛公布的最新財務報告,舍弗勒今年前三季度實現息稅前利潤10億歐元,略低于去年同期;凈利潤增加了2.9億歐元,達到10.2億歐元。考慮到走弱的工業形勢,這一業績堪稱不俗。
對于大中華區工業領域的營收情況,張藝林表示,舍弗勒生產的不是“大路貨”,其工業產品的特點之一就是為客戶量身定做。去年以來,舍弗勒工業產品的銷售增長速度不快,有時還有下降,這與由于國內某些行業跳躍式的發展狀況有關。比如風電行業,有段時間呈現井噴式發展,后來由于政策變化,需求量迅速下降。這種情況影響到舍弗勒,包括許多相關行業以及零部件供應商的產品供應。不過,他相信,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還遠遠沒有走完,他對工業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在談到舍弗勒整個大中華區的業務發展情況時,張藝林表示,今年以來集團穩步發展的這一趨勢將繼續保持下去,預計大中華區全年將會繼續保持增長,特別是汽車業務。“我們業務的增長高于行業增長,這是最低要求。”張藝林對此十分肯定。
堅持創新
“有些企業的產品投放市場之后,5年時間市場情況不錯,10年后仍然不錯,但再過幾年,產品和企業就突然不行了。為什么?因為產品沒有更新換代,企業沒有提前為產品創新做好準備。對于產品創新而言,有些是市場要求的,而有些是企業在了解到哪些是新技術之后,主動將這些新技術應用到產品中去的,這也可稱做是主動性創新。”陳鈺的這番話道出了中國市場上存在的一些有關創新的普遍現象,很耐人尋味。
在主動性創新上,舍弗勒一直處于行業領先地位。陳鈺說,以軸承產品為例,集團每年都有相當比例的資金用于創新性研發,這可視為公司的戰略性投入。
陳鈺還將創新分為漸進性、應用性、技術性和突破性四個層次。“目前舍弗勒大中華區正進行到技術性創新這個層次。”怎樣才能開展好技術性創新工作?陳鈺的答案是:掌握核心技術。而掌握核心技術的關鍵又在哪里?“在人”,陳鈺回答得十分肯定。他介紹說,德國總部很重視技術研發工作,在大中華區,外國專家會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他們會在中國持續工作2~3年,完成集團布置的“技術轉移計劃”。
“有些公司,某個產品項目做好了,就算結束了,至于這個項目是誰做的,沒多少人關心;做項目的人還在不在,也不關心。”陳鈺說,“舍弗勒不是這樣,我們認為只有完成知識轉移和人才的‘傳幫帶’,項目才算真正完成。在外國專家的指導下,一個產品項目做好了,還不能算完成,我們還要考核徒弟有沒有帶好”。
就像陳鈺所說,舍弗勒提倡的是一種持續性創新和創新文化的建設。位于上海安亭的大中華區研發中心是舍弗勒于2007年建立的,這個占地2萬多平方米的研發中心里,實驗室的面積為4000多平方米。記者在實驗室中看到了可供高速動車軸承進行測試的試驗臺。據介紹,這個試驗臺目前已經通過最嚴格的歐洲驗證,可為各國客戶提供軸承測試。據了解,舍弗勒還將進一步擴大實驗室面積,將于2014年建成的研發中心二期工程,將新增2000平方米的實驗室面積。
力推本土化
作為一家進入中國近20年的跨國公司,如何在這個世界最大的市場上持續發展,是舍弗勒和很多外資企業面臨和思考的問題。
“我們一開始也是輸入型的本土化,德國總部希望我們大中華區盡量找當地人,使用本國原材料。現在則是來自中國的內在的本土化了。”張藝林表示,“當中國的成本優勢得到體現,技術得到認可,市場足夠大時,總部就給予了我們充分的信任,這時的本土化由中國自主拉動,是完全內在的一種本土化。不用別人教我們,我們自己知道怎么使用本土原材料,招聘本土人才。”
陳鈺則闡述了舍弗勒生產方面的本土化。他表示,外企在中國的本土化一般都經歷了三個過程:銷售本土化、生產本土化和產品開發設計的本土化。目前很多外資企業還處于本土化的第三個層次,即一些本土客戶對外國技術表現出不適應時,外資企業對產品進行更改和調整,并進行加工工藝的優化。“而本土化的最后階段”,陳鈺總結說,“是創新在中國,舍弗勒將在中國開展一系列持續性的創新工作。”
作為一家具備技術優勢的跨國公司,舍弗勒又怎么制定自己的研發和發展戰略方針,以及如何在中國市場為自己定位呢?
張藝林表示,“經過多年的實踐和考慮,我們認為光做高端產品是不行的,是不能將舍弗勒打造成為一家跨國巨頭的。我們將德國的先進技術和產品進行改進和優化,以適應中國客戶的需求。比如一個粉末冶金件,在德國往往會要求一次成型,但在中國可以經過多次加工達到同樣的效果。這樣一來,企業的生產總成本就會降低。”
“在很多層面,我們現在已經可以和一些中國同行進行‘競爭’,但不是價格戰,舍弗勒不會搞價格戰。”張藝林表示。“我們不是要與本土企業進行低端競爭,而是利用德國工藝的競爭優勢,提高生產率,最終降低成本。”作為一家擁有雄厚實力的跨國公司,舍弗勒在中國市場深耕多年之后,看來已經深諳其道。
分享到:
0
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