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3年12月2日
“中國夢”——中國復興之夢。要實現這一偉大構想,就必須完成第二次產業轉型,把科技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將“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這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但怎樣把共識轉化為現實?目前的現狀又是如何?
不是謎題 卻陷迷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了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多年前我國開始推行“專利戰略”。在整個“十一五”期間,我國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達到22%。但數量增長卻未能對我國的實體經濟產生太大的推動作用。另一組數據更能說明真實情況:發達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率為80%,我國則為25%,其中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這意味著很多人其實在做“無用功”。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科研成果無法順利轉化?
究其根源,就在于研發與生產環節嚴重脫節。國外研發大多以企業為主導,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確定研發項目,成功后迅速投產,獲得的銷售利潤再次投入研發,形成“以產定研,以研促產”的良性循環。但在我國,研發大多以國家為主導,企業與研發機構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也就無法快速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科研成果最終被束之高閣。
要破解科研成果產業化這一難題,就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但是,產學研應該如何結合,具體應該怎么做?這讓眾多局中人陷入思考……
“接力賽”與“啞鈴效應”
對于如何破解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難題,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主席、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韓啟德院士表示,科技服務業正是整個迷局的突破口。其實,科技成果轉化就是一場接力賽,科研機構負責起跑,生產企業全力沖刺,而科技服務業就是銜接兩者的“中間棒”,雖然不如前兩者引人注目,但絕對不可或缺,三者齊備才能構成完整的產學研鏈條。
我國現階段一方面科研實力不斷提高,科研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另一方面,企業規模逐步擴大,經濟實力日益雄厚;但與之相比,科技服務業卻依然孱弱,形成了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效應”。而且,隨著科技投入的增加和市場愈發活躍,這一現象還在不斷加劇,打破瓶頸刻不容緩。
如何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使產學研的鏈條正常運轉起來,成了韓啟德院士等一批有遠見者的首要課題。深入調研之后,在2013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九三學社中央提交了《關于大力推進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建議》,使這一議題首次從民間探討上升到國家層面。
精誠合作 強者恒強
尤為可喜的是,在《關于大力推進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建議》提交之前,國內已經有產學研一體化項目悄然動工建設,在實踐中積極探索。
作為各自領域內的翹楚,身處產學研兩端的北京大學與方正集團均清醒地認識到,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于是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下,北大醫療產業園(原北醫健康產業園)這一醫療醫藥專業科研服務機構應運而生。其后,北京大學醫學部又與方正集團擬定了共建合作協議,明確以北京大學醫學部的技術實力為后盾,為入園機構提供人才、學術、培訓等全方位的科研配套服務。至此,一個產學研相結合的示范項目初具雛形。
縱觀整個園區,北大醫療產業園擁有22萬平方米的醫療醫藥服務基地。園區由各類醫藥實驗室、中試平臺、動物實驗室及配套設施組成,可提供滿足符合GLP/cGMP標準的建筑條件。當然,比硬件建設更為重要的是,北大醫療產業園探索建立的包括公共技術服務、信息支撐服務、金融資本服務、醫療支撐服務、成果轉化服務和商務配套服務在內的六大服務體系,為園區內機構提供全方位的科研配套服務。換言之,這一體系將把研發機構與生產企業緊密連成一體。
應該說,北大醫療產業園不僅僅是一個示范項目,它印證著先行者孜孜求索的腳步、彰顯著北京大學與方正集團的社會責任,更擔負著國家探索產學研發展之路的重任。正如韓啟德院士所說,一定要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因為破解科研成果轉化迷局的方向就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