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
[導讀] 重振制造業、加快本國工業發展,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已成為美歐等國政府的重要政策目標。英國在這方面也不甘落后。
原標題 英國重拾“世界工廠”之夢——英發布關于制造業的專題研究報告
本報記者 鄭煥斌 綜合外電
今日視點
近年來,重振制造業、加快本國工業發展,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已成為美歐等國政府的重要政策目標。英國在這方面也不甘落后。
如同許多國家一樣,英國也經歷了大規模的去工業化階段。1966年,制造業從業人員將近900萬,2011年銳減至300萬以下。目前制造業對經濟的貢獻率為10%左右,僅相當于1990年的一半。如何重振制造業重溫“世界工廠”之夢,是英國政府的重要課題之一。
據《經濟學人》雜志近日報道,英國發布了一份關于制造業的專題研究報告,該報告由政府委托的專家小組(成員包括300位工業界和學界人士)歷時兩年完成。報告指出,目前的難題在于大多數決策者不了解現代制造業,更不明白新技術正在如何改變著現代制造業。報告還指出,除生產產品外,制造業是一系列范圍更為廣泛之活動的核心;新技術新工藝將會打造制造業的新面貌;建議政府設立制造業辦公室,鼓勵跨國公司采取“回流”策略。
制造業已超越單純的產品生產活動
提起工業化,沾滿污垢的大煙囪和油膩的破布等,曾是人們記憶中一道抹不掉的“風景”。然而,在英國和其他國家這種現象早已一去不復返了。報告指出,未來很多制造商甚至不需要擁有工廠,“制造業再也不僅僅是生產產品,而是一系列范圍更為廣泛之活動的核心。”
在傳統意義上,人們認為制造業是一個將原材料轉變為物質產品的過程。當今人們進一步認識到,在一個更為廣泛的價值鏈條中,產品的物質部件雖然處于核心地位,但制造業從其他活動中產生的財富在不斷增加,而這些活動很多被劃分為“服務”型。近年來在英國雇員超過100人的公司中,與產品相關的各種服務型活動所創造的價值,對公司總收入的貢獻比例不斷增加,2007年這一數字為24%,2011年則大幅上升為39%。
那些被劃分為“服務”型的活動,其范圍廣泛,并依不同的行業而變化。以勞斯萊斯(Rolls-Royce)公司為例,這家成立于1906年的世界頂級豪華轎車廠商,除了制造汽車外,還涉足飛機發動機制造領域,也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發動機制造商。目前,勞斯萊斯公司大約一半的收入來自于“服務”型活動,其中包括向航空公司租借噴氣發動機;1991年成立于英國劍橋的ARM公司,專注于智能手機的芯片設計開發,它自身并未開設一家工廠,而是將其產品設計方案授權給生產智能手機的公司聯盟;賽車設計和研發是英國的驕傲,很多專業工程公司為全球賽車制造商提供各種設計,但自身僅從事少量生產。
未來,更多類似這樣的工業產品將附以各種服務型活動:產品部件將配備傳感器,以便于在產品需要安裝時能夠提供自動警示信號;當公司需要在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產品方面承擔更多責任時,“再制造”將成為一種普遍行為。英國建筑公司JC Bamford在建筑設備制造方面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目前該公司就利用一系列使用過的部件,根據初始標準和升級后的標準制造設備。
政府應鼓勵跨國公司采取“回流”策略
該報告也考察了“回流”(也稱回岸,reshoring)現象——即制造業的回流。它是指跨國公司將制造業投資和生產能力從海外向本國內轉移的一種現象,既包括把海外的工廠遷移回國,也包括在本土建設工廠,取代在海外建廠或采購的計劃。隨著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新技術正使生產經濟學發生變化,它使跨國公司在本國生產產品更為合算。
報告指出,目前英國的一些制造商也確實采取了“回流”策略。例如,英國玩具模型制造商Hornby公司,已從中國撤回了其60%的產品生產能力;約克夏紡織公司也將其生產能力從海外撤回英國國內;Bathrooms.com將過去曾授予中國的半數合同給予英國同行。但是該報告認為,英國目前規模化“回流”現象的證據尚不充分;如果政府創造合適的商業條件,以增強跨國公司與那些低工資國家的競爭能力,將會有更多的跨國公司采取“回流”策略。當產品質量、交貨速度和依客戶需求專門定制的產品等因素很重要時,尤其如此。
新技術新工藝打造制造業的新面貌
未來工廠的最大變化則來自于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和仿真設計,能夠減少新產品進入市場的時間和成本;先進機器人使自動化更加便宜,更具靈活性;新材料(如納米粒子等)將為產品帶來嶄新的特性。現在,設計人員已經開始利用一些新生產工藝(如3D打印技術)制造樣品的部件,也有一些工程公司使用其來生產最終產品。
一些大型資本密集型公司,如設在英國的尼桑和路虎汽車制造廠,依然會沿襲原有的生產模式,雇傭大批員工生產各種復雜機械。但報告預測,眾多其他制造行業將會呈現規模小型化的特點,其中一些行業甚至將以家庭車間為主。目前最便宜的3D打印機售價已低于2000美元,一些家庭車間已開始用它來制作工藝品和一些精巧的小玩意兒。
該專家組的負責人、工業家理查德•拉普索恩指出,未來的制造業必須更具可持續性——“在未來,公司將無法支付得起胡亂遺棄東西的做法”,并以英國諾福克地區wissington糖廠為例,對此作了進一步闡釋。該糖廠除了用甜菜制糖外,還利用樹葉生產生物乙醇、動物飼料和表土(從沖洗甜菜而得);工廠廢棄熱能被用于生產大棚番茄;甚至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也進行再循環利用——通過大棚來幫助植物進行光合作用。
大多數新技術僅需少量的工人,這意味著制造業將不會產生很多新就業崗位,至少并不直接在廠內產生很多就業崗位。然而,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待制造業和由此產生的那些服務型工作,未來的工廠將能夠促進全面就業。對所有希望幫助工業界而不是阻礙其發展的政府來說,理解這些更為復雜的價值鏈條將非常關鍵。此外,該報告還建議英國政府設立制造業辦公室。
教育和培訓是制造商面臨的最大困擾
未來制造業將是一個更具技術性的行業,而各國制造商所面臨的最大困擾是教育和培訓。
2020年前,制造業大批退休人員或者離職人員的離去,將伴隨著寶貴經驗和技能的消失,該行業需要大約80萬個新就業人員。政府有責任幫助人們獲得必要的見習期、技術資格和學位,但制造商們同樣也需要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目前,全英工程和技術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在畢業后6個月內受雇于制造業,而其他更多人則就職于金融類公司。供求關系規律告訴人們,制造業界要想吸引急需的富有才華的大學畢業生,妥善應對下一次工業革命,則需要更多的付出。
本篇文章來源于: 中國科技網 www.woke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