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
[導讀] 自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回顧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這一年來的足跡和重要講話,“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新驅動發展”不僅已成共識,而且已然揚帆起航,成為“立足全局、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
原標題:創新驅動中國巨輪—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改革發展進行時
本報記者 張顯峰 陳磊 高博
7月17日,習近平到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這是習近平在實驗室了解科研人員利用同步輻射裝置開展科研的情況。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攝
●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足跡遍布廣東、河北、湖北、遼寧、湖南等9省(市),考察中多次論及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思考;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首次將“課堂”搬到紅墻外,在中關村“頂層設計”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這一年,從中央到地方,在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科技管理、健全創新環境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正向縱深邁進。
●這一年,一系列事關未來發展的重大科技項目,為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改革攻堅提供了有力支撐。一項項戰略性進展,一份份重量級論文,在從創新大國到創新強國的道路上,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中,留下了一串串堅實的足跡。
11月12日,為期4天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全球矚目中落幕。
當天傍晚公開的會議公報,迅速被中外輿論聚焦。這份定調中國航向的綱領性文件中,鮮明地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有媒體統計,除“改革”毫無懸念高居詞頻榜外,“創新”也成為“熱詞”,和民眾最為期盼的“公平”一樣被11次提及。
事實上,自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回顧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這一年來的足跡和重要講話,“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新驅動發展”不僅已成共識,而且已然揚帆起航,成為“立足全局、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
科技創新,對中國這艘巨輪而言不僅是時代的選擇,更是歷史的傳承。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到“建設創新型國家”,新中國在一次次改革探索中,筑起了一條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當了總書記之后,我第一個來科技組。”2013年3月4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科協、科技界聯組會,幾個月前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專程趕來參加討論。
他的這句開場白,既透著輕松、親切,又明確表達了關切。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開。在新的歷史關頭,執政黨鮮明地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也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所肩負的歷史使命。
聯組會上,11位政協委員發言,習近平邊聽邊記。隨后他表示“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談幾點看法”。這也是他第一次全面系統地對這一戰略進行闡釋。
“之所以要把科技創新擺在這樣突出的位置上,是因為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他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
習近平進一步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關鍵環節,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需要從體制機制等方面來保證。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不斷開創國家創新發展新局面,加快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他勉勵科技工作者要“增強創新自信”。
4個月后的7月17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北京西郊科教園區。習近平在考察高能物理研究所,參觀我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聽了中科院領導和院士的匯報之后,發表講話,關鍵詞依然是“創新驅動發展”。
他強調,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要結合實際堅持運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經驗,積極回應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科技創新活力,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他態度鮮明地表示:“要堅決掃除影響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體制障礙。”
有媒體統計,十八大以來,除在京考察調研,習近平足跡遍布廣東、河北、甘肅、海南、天津、四川、湖北、遼寧、湖南9省(市)。在考察中,他多次論及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思考。
——考察中科院4天后,習近平南下武漢,在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參觀中國光谷。他停留50多分鐘,在與約10位企業家溝通后,發表了即興講話。他強調,一個國家只是經濟體量大,還不能代表強。國家富強靠什么?靠自主創新,靠技術,靠人才,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
——一個多月后的8月底,在遼寧考察時習近平強調,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工業核心競爭力,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制造業并駕齊驅、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相互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格局,為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增添原動力。期間,在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聽完自主創新情況的匯報和察看了幾項最新研發產品后,習近平肯定了高新區的發展并指出,高新區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創新的孵化器。看一個高新區是不是有競爭力、發展潛力大不大,關鍵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兩篇文章做實做好。
——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湖南。幾天的行程之后,習近平提出兩個“加快”,即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努力克服不利因素,推動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他進而強調,我國經濟發展要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是要靠科技力量。
除了在一次次考察、調研和重要會議中,習近平結合其所見、所聞、所思,不斷闡述、部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3年國慶前一天,一個不同尋常的創新之舉,更讓外界看到了黨中央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心與信心。
9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主題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集體學習“課堂”搬到了紅墻外,上午8點半,全體政治局委員來到了北京中關村。
中關村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是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經過20多年發展,這里聚集了近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去年實現總收入2.5萬億元,企業從業人員達156萬人。
學習以調研、講解、討論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全黨全社會都要充分認識科技創新的巨大作用,敏銳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好。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習近平再次強調,最為緊迫的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
在談到當前任務時,習近平連用了五個“著力”: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完善人才發展機制;著力營造良好政策環境;著力擴大科技開放合作。
習近平既從戰略層面明確了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方向和布局,也從實踐角度對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加強創新驅動的組織整合”,“抓好頂層設計和任務落實”,“采取‘非對稱’戰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習近平強調,“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不能等待、不能觀望、不能懈怠”。
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正向縱深邁進
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深化改革是根本動力。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將其擺在突出位置。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這是新形勢下中央對科技工作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其實,此前我國就已為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布局謀篇。2012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發布《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簡稱《意見》)。隨后,國務院還專門成立了包括26個部門和單位的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簡稱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領導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工作,審議相關重大政策措施,統籌協調有關重大問題,總結推廣工作經驗。
今年8月29日,國務院總理、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組長李克強在主持召開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指出,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作用,關鍵是促進科技和經濟社會深度融合,并以創新和創業為導向。他強調,這些關鍵還得靠改革。改革是最大的紅利。
隨著改革逐漸走向深入,領導小組也緊鑼密鼓地推進相關工作。2012年7月30日,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細化分解任務,明確分工。領導小組組長劉延東在這次會上強調,要加強對改革的宏觀統籌和整體設計,緊緊抓住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創新科技管理體制機制等關鍵問題,出臺改革舉措,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2012年12月25日,領導小組召開第二次會議,研究編制貫徹落實《意見》的工作計劃,對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進行了討論。2013年4月25日,領導小組召開第三次會議,研究部署重點推進的改革任務。
如何破除制約科研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層次障礙,充分釋放改革的紅利?圍繞這一命題,一些新政策、新舉措正在有序、穩步推進。
“加強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頂層設計,是實施好這一戰略的關鍵步驟。”科技部部長萬鋼認為,要認識并理清推進科技改革和創新中存在的制約和關鍵問題,在密切科技與經濟結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改變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分散封閉重復低效、完善科技經費管理、健全創新環境和政策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務求新的突破。
企業強,則國家強。此次科技體制改革把“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作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科技改革發展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中心任務。為此,2013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意見》,明確提出以深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為重要抓手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的12項重點任務及相應的政策措施。6月,科技部、發改委、財政部等15個部門和單位建立了跨部門的聯合推進機制,重點落實五大工作,即“以建立創新型企業為重點,大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重點,促進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營造企業技術創新的良好環境”,“加大政府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引導力度”等。
為調動企業內生動力,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相關部委出臺了一系列完善激勵企業創新的政策,如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落實力度,擴大中關村試點政策范圍,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等。
與此同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已納入2013年的立法計劃,有望年底提交討論。
另一方面,我國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還需大幅提高,創新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分散封閉重復的現象。“加強統籌部署和協同創新,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成為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2013年4月11日,教育部首批認定14個協同創新中心,推動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
在科技管理層面,科技部等有關部門正在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國家創新調查制度和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以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為突破口,建立健全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制度,盡快完善我國科技管理制度體系。2013年4月,科技部率先在國家科技計劃中啟動科技報告試點工作。目前,973計劃、863計劃、支撐計劃、科技重大專項、國際科技合作專項、大型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國家科技獎勵的科技報告試點工作已全面啟動。從11月1日起,國家科技報告服務系統征求意見版正式上線,1000份科技報告向全社會開放,預計12月底將有3000份科技報告上線。建設國家科技報告體系既有利于科研人員共享研究成果,促進技術交流,也有利于科研管理人員利用科技報告信息避免重復。目前,科技部正加快建設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可研項目信息和科研管理信息的互聯互通,支撐跨計劃、跨部門的決策、查重查新和統計分析。近期,建立國家創新調查制度的工作方案也在公開征求社會各界意見。
針對科技界廣泛關注的項目管理和經費使用等問題,科技部已采取了一系列改革舉措。一是完善需求征集和項目形成機制,依托行業主管部門,牽頭實施重大專項;建立部省會商機制,瞄準區域創新需求,匯聚資金,依托地方組織項目;在重大專項、支撐計劃等率先試點企業決策、先行投入和后補助;公開發布指南,進一步簡化指南要求和申報程序。二是項目申報實行全程信息化管理和網絡視頻答辯制度,實現了評審過程的“可申訴、可查詢、可追溯”的“痕跡管理”,優化了項目評審環境,節約了科研人員的時間和經費成本。三是公布立項信息,項目立項和經費預算信息向社會公示。此外,按照科技人員的需求,每年加快項目撥款速度,加強了項目經費預算評審。2013年6月3日,科技部、財政部共同召開科研經費巡視檢查工作啟動會,組織12個巡視組,對全國31個省市區的項目承擔單位科研經費管理和使用情況進行巡視檢查。
一年來,科技重大專項也在不斷完善管理機制,進一步聚焦目標、突出重點,完善項目動態調整和考核問責機制。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準、激勵機制和轉化機制。《意見》指出,要深化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改革;根據不同類型科技活動特點,注重科技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制定導向明確、激勵約束并重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基礎研究以同行評價為主,特別要加強國際同行評價等。
作為我國科技“國家隊”,中國科學院加快推進科技評價體系改革,摒棄數量評價和單純的論文導向,建立重大成果產出導向的評價體系。從2012年4月開始,代表不同領域的中科院下屬單位數學院、廣州地化所、水生所和長春光機所4個研究機構,率先進行評估試點。2013年,又有15個研究所參加了擴大試點工作。
科學基金制原本就是科技體制改革的成功實踐,十八大以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圍繞新時期如何堅持銳意改革,為創新驅動發展強本固基進行了密集調研,有關完善創新環境、提高科研經費使用效率的改革方案已具雛形。創新和誠信是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兩件事,2013年8月,基金委首次公開通報了一批典型學術不端行為案例,由“戰略防守”轉為“主動進攻”的這一做法,被認為是維護科研誠信,構建良好學術生態環境的一次有益嘗試。
中國工程院進一步發揮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作用,在完成“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建設研究”的基礎上,加強戰略咨詢、科技合作、學術引領和人才培養的制度建設,為現代化事業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戰略咨詢服務;另一方面,加強院士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高水平、高質量、適度規模、風清氣正的院士隊伍,為建設高質量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提供支撐。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要靠地方落實,關鍵在行動。各地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和優勢,加快建設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各地把創新型省份建設作為重大戰略,聚焦重點產業、創新型企業、創新型城市和園區,優化創新環境,目前全國已有27個省(市)制定了建設創新型省份的發展戰略;出臺了一批綜合性改革和政策措施,深入推進中關村、張江、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推動地方在創新政策上先行先試,如武漢借鑒“硅谷”創新發展模式,出臺促進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意見,激發了新一輪的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熱潮;通過發揮科技在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中的作用,培育壯大比較優勢明顯的主導產業,如江蘇構建了“一區一戰略性產業、一縣一主導產業、一鎮一特色產業”的發展格局,重點發展納米、生物醫藥、通訊網絡等產業;探索各具特色的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新模式,提高創新資源使用效率,如廣東通過創新科研團隊專項計劃,探索新型科研機構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引進57個創新科研團隊,培育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以部省工作會商為平臺,加強國家和地方科技工作的協同,真真正正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國家創新能力 “超常規”躍升
撰寫《國家創新指數報告》的專家發現,從專利和科技論文產出看,現在每增加1美元的科技投入,中國創造的科技產出要比美國還要多,國家創新能力處在“超常規”躍升的軌道。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的這一年,是中國科技界格外不平凡的一年,科研成果井噴,呈現加速態勢。提升國力的戰略技術接連突破,世界矚目的基礎科研屢有斬獲。
“天河二號”“運20”“神舟十號”……一項項重大創新工程熠熠生輝,為中國搶占全球制高點奠定了基石。
2013年的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最新榜單上,“天河二號”位居頭名,超越了美國超算機“泰坦”。“天河二號”作為國家重大專項成果,繼3年前“天河一號”占據全球頭把交椅后,再次證明中國超級計算機的超群實力。
“神舟十號” 在軌飛行15天,驗證對接技術,開啟了未來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天宮一號”現場授課,讓航天夢想在青少年群體里播種發芽。
“高分一號”衛星的發射,開始了中國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的組建,助推中國在2020年具備全天時、全天候、全球范圍的觀測能力。
“蛟龍”號再次出航,進行首次試驗性應用。這一863計劃項目2012年創下世界載人深潛紀錄,2013年則在南海和太平洋取得大量罕見的生物、巖石和沉積物樣品,還在空前密集的下潛作業中,展現出優異的深海性能。
“運20”大型運輸機2013年年初首飛成功,樹立起中國航空征程中的又一個里程碑。
大國重器,威名赫赫。這一年,在一批重要科研項目帶動下,中國制造業加速趕超,許多高端國產裝備應用投產。重大專項成果“8萬噸模鍛壓力機”打造世界“重裝之王”,突破了中國大型機械件的發展瓶頸;世界領先的粉末冶金技術,全面提升航空等領域的制造水平;自主開發的磁流變和離子束超精拋光設備,讓中國繼美、德之后第三個掌握高精度光學零件加工技術;浙江大學研發全球最輕材料“全碳氣溶膠”,透露出中國在材料學領域的可喜進步。
這一年,全球首座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開工建造;首臺AP1000核電機組并網發電;中國首條長距離輸煤管道,全球最大的油氣鉆探平臺建設順利;全球規模最大的薄膜太陽能電站在青海海南州建成;亞洲首座10MW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在青海的德令哈并網發電;大功率超臨界循環流化床發電技術完成168小時滿負荷運行,達到國際領先。
持續增加的科技投入,加快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一年來,“高精尖”技術整體突圍,中國4G標準研發走在世界最前列,新一代寬帶移動通信技術中國領跑全球,TD-LTE已形成完整產業鏈,將建設20萬套以上基站規模的TD-LTE網絡,覆蓋300個以上城市;集成電路裝備產業快速崛起,成套工藝向高端邁進,刻蝕機、離子注入機、光刻機、曝光機、清洗機等研制成功并銷往海外,40納米集成電路實現量產。
社會進步依靠科技,科技創新惠及民生。在傳染病防治專項支持下,醫衛工作者第一時間發現H7N9禽流感疫情并鎖定病原,半年內研發出疫苗;在新藥創制專項支持下,中國制藥業已獲得62個新藥證書,涵蓋抗癌、降壓、消炎、乙肝等大品種藥,緩解民眾“用藥難,用藥貴”。
我國研發出世界上最小的完全磁懸浮離心式人工心臟;國產CT和MRI診斷設備首次在甲類大型醫療裝備領域突破;植入式腦神經刺激產品首次獲得上市許可……國產化醫療器械平均購置成本比進口品牌便宜30%以上,為中國高端醫療設備的普及提供支撐。
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農業領域,同樣喜訊不斷。畝產1000公斤雜交水稻研究進展順利;雜交小麥培育出大面積應用的優異不育系;小麥基因組圖譜繪制分析上取得突破,為了解小麥特性提供基礎;優質高產抗蟲棉推廣2.11億畝。
在水污染治理專項支持下,松花江、遼河流域大量減排,太湖、洱海、滇池水質明顯改善。
這一年,中國科學家不斷取得最高水準的科研成就,為中國在世界科學論壇上奪得話語權。薛其坤團隊發表成果,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認為可能是量子霍爾效應家族中的最后一個重要成員;這項研究成果被楊振寧教授稱作“諾獎級的成果”。北京大學的鄧宏魁團隊在體細胞重編程領域取得了開創性成果。他們僅使用4個小分子化合物,成功誘導成年體細胞重編程為多潛能性干細胞,使之重新具有分化發育為多種器官的能力,得到國際同行高度評價。世界最高分辨率單分子拉曼成像、高精度量子測量技術、H7N9禽流感疫苗、發現細菌細胞分裂發生機制、地幔異常的新理論……眾多領域的頂級成果反映出中國科研隊伍與大國地位相稱的產出。
統計顯示,2012年我國全社會研發資金投入首次超過1萬億元,其中74%來自于企業;截至當年,我國研發人員總量達到320萬人年,穩居世界第一;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快速增長,連續4年居世界第二;發明專利授權量達21.7萬件,穩居世界第三;全國技術合同交易額年均增長超過20%,達到6400億元。
正如習近平指出:“我國經濟發展要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是要靠科技力量。”中國科技界時下的進步,印證了這一判斷。一個朝氣蓬勃的創新國家,已躍出東方地平線。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4日電)
本篇文章來源于: 中國科技網 www.woke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