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13年12月11日
2013年延續了2012年經濟發展態勢,預計全年經濟增長為7.6%。2014年仍然是一個調結構、促改革、穩增長、控風險的調整年。只有穩定財政金融架構,逐步釋放累積的風險,經濟結構調整才能順利進行。
預計2014年至2018年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將經歷工業化階段結構性加速向城市化階段結構性減速的轉型。這個過程由人口結構轉型、城市化、對福利的重視等一系列供給側變量主導了未來潛在的經濟增長率。通過分析計算,預期2013年至2018年中國經濟長期增長預測區間為6.4%至7.9%。
結合中國2013年經濟發展現狀和2014年至2018年中國經濟長期面臨的挑戰,應采用供給側的宏觀經濟管理政策應對潛在增長率下降,這些政策包括:競爭性市場的完善、相對價格體系的完善、動員型經濟的轉型、提高結構轉型效率、降低供給要素的投入成本,以及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保障體系
課題簡介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組織編寫的《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2~2013)——宏觀經濟走勢及展望》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總報告回顧分析了2013年中國投資、消費、貿易、金融等領域的現狀和問題,并對2014年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進行預測和展望。第二部分為宏觀經濟專題,對宏觀經濟的各個層面進行了探討。第三部分為區域經濟發展前景報告,對各省區市可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狀況進行了評估。該報告被納入《宏觀經濟藍皮書》系列,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報告執筆人
張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專長:經濟增長;
袁富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就業與經濟增長;
張自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
劉霞輝,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增長理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專長:經濟增長。
研判2013
底線思維穩定增長預期
中國經濟進入結構性減速期,需要通過經濟結構性改革,逐步消除非均衡發展累積下來的風險。平衡“調結構、促改革”與經濟減速方面的政策操作非常重要
延續2012年經濟發展態勢,2013年中國經濟進入結構性減速期。2013年上半年GDP增長7.6%,三季度GDP增長企穩,第四季度受到同比效應,經濟增長可達到7.4%。與2012年相比,消費增幅下降,投資增長靠地產和基建拉動,制造業投資下滑,總體投資平穩,外需有所改善,對工業帶動積極,貿易順差略有增加。
預計2013年全年經濟增長為7.6%,物價穩定在2.5%的水平。代表著生產者的物價指數連續負增長長達兩年,經濟回穩主要依靠傳統的地產投資、外貿回升和加大政府基建支出,新的轉型增長如信息消費、醫療消費的發展需要時間。而在貨幣方面,金融機構的期限錯配風險開始暴露,地方債問題逐步顯現,去杠桿的貨幣收縮壓力已經發生。美歐經濟復蘇一方面帶動了中國的出口,但發達國家的復蘇也導致新興市場國家資金外流,從資產回報率角度看,中國的長期資金外流和短期國外資金流入跡象明顯。2013年人民幣保持了溫和升值的態勢,但外匯占款出現連續下降,單邊流入已經減緩,可能逼迫金融體系進一步緊縮。
中國穩增長的“底線”政策思路穩定了經濟增長的預期,并同時提出了調結構、促改革的新思路。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高效增長,意味著需要通過經濟結構性改革,逐步消除非均衡發展累積下來的風險,走向較均衡的經濟結構。然而結構調整和改革,將直接導致經濟增長速度降低,即結構性減速。平衡“調結構、促改革”與經濟減速方面的政策操作非常重要。
對于2013年中國經濟運行分析如下:
第一,工業回升,但實體通縮依然。2013年第三季度工業開始回升,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連續超過50%,上升趨勢明顯,工業增加值增長率接近10%這一中國工業長期增速下限水平,經濟已經出現了企穩跡象。反映生產者價格水平的PPI(生產者價格指數)持續兩年為負值,意味著實體經濟一直處于通縮狀態,應大量去庫存和產能,但很多企業只存在去庫存,而去產能則一直步伐緩慢,這與地方稅收返還、金融支持等有關。在產能不能有效退出的情況下,財政、金融資源的大量持續流入和補貼,阻礙了工業部門調整,并將成為今后幾年困擾經濟有效復蘇和工業部門經濟效益提高的主要問題。
第二,出口回升,投資靠地產和基建,消費下降。
與2012年同期相比,三大需求中出口復蘇比較快。出口下半年復蘇的原因是:歐美經濟走穩帶動了中國出口,圣誕采購將進一步推動2013年外貿復蘇步伐;貿易條件改善,盡管實際有效匯率和名義有效匯率雙雙走高,但進口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貿易條件改善,出口加工企業利潤回升;出口退稅政策下半年仍有7000億元額度可供使用,出口成為2013年穩定經濟的重要工具。
投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但仍主要靠地產和基建投資,這種投資模式的可持續性一直是社會關注的問題:政府、企業負債過高,而且利率水平也處于較高的階段,金融風險不斷累積;社會投資回報率不斷下降,外商投資下降,企業自主投資意愿下降,制造業投資下降很快,服務業投資領域的更多開放很重要;房地產作為地方經濟的支柱,一直存在非常高的風險。
導致2013年消費增長下滑的短期政策因素是新一屆政府加大反腐敗力度、公款消費大幅下降等。長期制約因素主要是:經濟減速會直接導致收入預期下降,降低消費;由于收入差距大、福利覆蓋水平低,導致居民消費傾向下降;財富效應低,中國居民的財產性收入主要是房地產、儲蓄和股票等,房地產價格畸形已經是拉大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股票市場熊霸全球,投資者資產縮水,而儲蓄利率自由化推動居民儲蓄收入有所增加,對消費有所支持。
第三,物價穩定。2013年上半年CPI漲幅為2.4%,下半年物價保持在2.6%的水平,全年物價維持在2.5%,而PPI在2013年將保持負值。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中國經濟增速也處在平穩水平,表明總需求不會大幅擴張。而國內糧食已經實現九連增、工業生產能力充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這些均會抑制物價上漲。不過,一些推升物價的因素不容忽視:比如,中東政局不穩導致石油價格上漲,國內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價格改革可能有較大推進等。
第四,金融風險。2013年中國金融市場波動起伏。當前,直接的金融風險在結構上表現為嚴重的同質化金融機構期限錯配、央行人民幣創造機制依賴于外匯占款、地方政府債務的不可持續、企業負債高和“影子銀行”蘊藏的風險。金融風險直接影響到經濟的貨幣寬松條件,1至8月社會融資總規模已達12.54萬億元,預計全年超過18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已成定局,經濟靠貨幣推動的格局依然。
預測2014
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2014年仍然是一個調結構、促改革、穩增長、控風險的調整年,經濟要從高速增長階段平穩轉向高效增長,最大的挑戰來自能否順利推進各項改革
預計2014年經濟增長目標會與“十二五”規劃的增長目標相一致,而實際增長仍會高于增長目標,預計經濟增長將保持在7.4%的水平;物價水平(即CPI)將穩定在2.1%以下的水平,PPI仍為負值。“十二五”預計能保持年均經濟增長7.7%的水平,“十三五”期間保持6.3%的水平,就能實現到2020年翻兩番的目標,因此中國當前的問題不是一個如何再高速增長的問題,而是經濟要從高速增長階段平穩轉向高效增長,經濟結構更均衡、社會福利水平提高、資源環境的可持續是增長的關鍵。
2014年仍將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依然是靠出口和投資,服務業的新發展是投資和消費的新亮點;同時也將遇到很多的挑戰,最大的挑戰來自改革,包括能否順利建立起新的地方稅、能否對地方債風險進行釋放、能否減稅和降低融資成本,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只有穩定財政金融結構,逐步釋放累積的風險,經濟結構的調整才能順利進行,很多改革才能有所推進。2014年仍然是一個調結構、促改革、穩增長、控風險的調整年。
中期展望以生產率提高應對結構性減速
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正經歷著工業化階段結構性加速向城市化階段結構性減速轉型,需要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本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
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正經歷著工業化階段結構性加速向城市化階段結構性減速轉型。這個過程由一系列供給側變量主導了未來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包括人口結構轉型及相應勞動力供給的減少;城市化水平持續提高及相應投資增長速度的放緩;經濟增長對福利的重視及相應分配格局調整導致的減速效應等。
我們對中國經濟潛在增長因素及2013年至2018年經濟前景進行了分析預測。考慮到供給側因素變化的特殊性,中國經濟潛在增長分解和預測建立在一個多層次的分解框架上,其核心是標準增長核算方程。基于中國勞動、資本和城市化等3個變量的長期非線性動態,我們對2013年至2018年中國潛在增長率的預測值為6.4%。基于中國經濟增長問題及宏觀經濟變量動態趨勢,經濟穩增長、調結構的供給側管理政策包括競爭性市場的完善,相對價格體系的完善,動員型經濟的轉型,提高結構轉型效率,降低供給要素的投入成本,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保障體系。
過對GDP分解、勞動生產率分布和生產函數的三重計算,得到2013年至2018年中國經濟長期增長預測區間為6.4%至7.9%,這里包含了人口、勞動生產率、分配效應等多項假設。
分析發現,一些發展趨勢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結構性減速”:人口轉型直接會降低增長速度;產業結構的服務化,如果不能有效地提升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也會直接降低勞動生產率;城市化率超過57%后投資率下降,投資效率低,再加上資本存量增長減速也同樣會降低經濟增長速度;隨著經濟增長和勞動力供給放緩,要素分配會更趨向于勞動要素,會引致勞動要素分配份額上升,也意味著按CD生產函數核算的潛在增長率增速會下降。
應對挑戰就是提高3個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特別是服務業勞動生產率、資本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保證中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