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計算機行業網
【IT168 資訊】11月18日,賽迪顧問在京發布了《IT跨國公司研發創新競爭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通過對IT跨國公司在中國研發創新投入的調研,賽迪顧問認為,中國的創新,目前處于一個從“量”到“質”的轉變過程中。中國憑借充足的人才儲備,完善配套的產業鏈和相對高效的創新效率,正成為世界級創新中心。在未來幾年,中國將在世界研發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IT跨國巨頭在華研發投入的升級,將不僅體現在投入資金的規模上,還將體現在研發職能的轉變上,而研發自主權的重要性更是日益凸顯。
《報告》顯示,自主權的大小將對企業研發效率產生決定性影響。《報告》還指出,只有通過內外部資源的有效整合,采取協同創新模式,企業才能提高研發效率,降低研發成本,優化組合競爭優勢,打造“中國式創新”的新格局。
“中國智•造”的巨大優勢
為了降低人力資源成本、運營成本,IT跨國公司紛紛加快設立區域性的研發機構,而中國以巨大的市場潛力、良好的政策及豐富的人才資源,已經成為IT跨國公司的首選國之一。
數據顯示, 2012年中國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等領域固定資產投資達2834億元,同比增長30.6%。IT跨國公司在華擴充研發中心的硬件環境進一步優化。在“軟環境”方面,中國政府也在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提供了研發設備免征進口關稅,研發技術轉讓收入免征營業稅,技術開發費抵扣所得稅等優惠政策。
中國的“人才強國”戰略中提出:要特別重視R&D人才培養及引進。數據顯示,早在2007年,中國R&D人才培育總量就達到173.6萬人/年,居世界第一。2009—2012年,中國IT R&D人才總量復合增長率為12.4%,較好地滿足了市場需求。雖然近年來人力成本快速上漲,但中國研發人力成本當前僅約為歐美國家的1/5,與印度相比絕對優勢仍然存在。
在中國的優勢環境下,微軟、思科、SAP等知名IT企業也在華設立研發中心,隨著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這些在華研發中心不論從規模還是職能來看,都有了質的飛躍。從本地市場研發中心、輔助性研發中心到全球戰略研發中心,在華研發中心的職能正在悄悄發生質的變化。調查顯示,2005年到2013年,思科中國研發中心已落戶上海、北京、杭州、蘇州、合肥,北京及深圳還設立了分支機構,研發人員從60人增至3300余人。從1997年創立至今,SAP中國研發中心已擁有約2000名員工,區域覆蓋上海、北京、西安、成都、南京。自1993年成立微軟北京測試中心后,微軟在華研發投入不斷增加,中國已成為微軟在美國以外投資的規模最大、職能最完備、機構設置最全的創新基地。
在職能上,跨國公司在華研發中心開始承擔更多面向全球的核心業務。目前, 思科中國研發中心是思科海外第二大全球戰略研發中心,SAP中國研究院已成為世界級研發中心是實現SAP全球研發戰略的重要支點,微軟在華研發中心的業務領域已經涉及基礎研究、技術孵化、產品開發和戰略合作等多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創新鏈條。
跨國公司在華研發已從“規模擴展”向“質量提升”快速轉型,“中國智•造”的優勢和價值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所肯定。
《IT跨國公司研發創新競爭力報告》發布
IT巨頭比拼在華研發創新力
《報告》以思科中國研發中心、微軟、SAP、蘋果為案例,并對其進行了深入分析。賽迪顧問認為,為了提升研發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IT巨頭對研發中心的投入除了費用的增加,在人才培養、內外部合作及創新機制上都頗有“手段”。
思科中國研發中心與各大高校及研究院所(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重慶郵電大學等)合作,共同培養人才。同時,思科中國研發中心還積極與上下游合作伙伴及研究院所合作,開發ODM與JDM合作伙伴,并先后與發改委、各大高校在綠色節能、IPv6、云計算、數據中心、物聯網等多個前沿領域展開合作。
思科中國研發中心的“新思匯”創新體系,通過PAB(Patent Advisory Board)、TAB(Technical Advisory Board)等平臺加強知識共享,極大地提升了專利及技術創新力;通過與銷售市場的對接,推動創意概念轉變為商業計劃;通過聯合科研項目,加強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創新。
SAP也十分重視在華研發中心的人才體系建設,通過與大學合作開設SAP相關課程,并加強內外部合作,對內建立完善的溝通和反饋機制,對外建立包括商業人士、軟件開發者和IT服務專家在內的生態系統,與埃森哲、HP、IBM、華為等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微軟在中國成立了研發集團,它不僅設立了研究院、工程院體系,分別負責基礎研究與產品技術開發,還針對重點研究領域設立了專門機構,制定了以市場為導向的研發流程,保證了研發的有效性。
中國的成本優勢及創新環境為IT跨國公司提供了快速發展的基礎。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IT領域配套的完善研發產業鏈,使得跨國公司的在華研發中心大幅縮短了從創意到產品所需要的時間。這是“中國式創新”的特色,也是中國研發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研發自主權成“升級”關鍵
賽迪顧問通過對四家公司在華研發中心的研究發現,基礎條件和人才儲備是保證研發創新的基礎,而研發自主權與對外合作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關鍵。
IT跨國公司由于受到知識產權、在華戰略等因素的制約,其在華研發機構均存在自主權不足的問題,從而影響了創新效率的提升。產品自主研發權直接決定了創新輸出能力, 產品自主研發權的提升,是下一階段在華研發中心能否更好服務本地及全球市場的關鍵,也是在華研發中心提升其創新技術轉化率的關鍵。
賽迪顧問認為,在充足的產業鏈資源、豐富的人才資源、高效的創新效率三大因素的驅動下,目前跨國企業保持或加大在華研發投入,擴展研發中心規模的趨勢已毋庸置疑,中國仍將是跨國企業研發投資的熱土。下一個階段,如果跨國企業能夠在授權策略上進行改進,通過增強在華研發中心對于研究方向的自主選擇決策權,提高其在研發資源與經費方面的自主決定權,那么在研發自主權提升與內外部合作加強的助力下,在華研發機構將有望實現創新速度與創新質量的雙重提升,中國式創新必將會實現飛躍。
《報告》最后指出,許多跨國公司正在加速度推進市場全球化,這必然帶來資源配置方式的全球化。研發中心前置,有利于企業充分利用各區域市場研發資源,降低研發成本,開發出符合區域市場特征的產品和服務,進而不斷提升跨國公司整體競爭力。但這需要跨國公司研發布局思路從“全球本地化”轉向“全球整合化“,而在研發創新要素支撐能力方面,毫無疑問中國依舊是具備極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