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能源
新華能源12月16日電(和佳)中國風電產業的規模和發展速度已居世界前列,然而“中國資質”還未得到認可,在全球市場上缺乏相應的話語權。長期以來,中國出口的風電產品主要委托歐洲的機構進行檢測和認證,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面臨諸多壁壘。
如今,中國電科院具備了派發“國際通行證”的資質,出口的風電設備可以在國內進行檢測認證,企業的檢測成本大大節省。國家能源局科技裝備司副司長修炳林表示,中國電科院加入MEASNET組織將有力推動我國風電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謀求行業話語權 風電呼吁“中國資質”
近日來,全國多地PM2.5爆表使“霧霾圍城”再一次成為各界熱議的話題。今年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要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增加清潔能源供應。風能作為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受到了各國的青睞。隨著風電產業的迅猛發展,風電已經成為我國繼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電源。
中國的風電產業起步于80年代中期,那時的風電項目規模小、單機容量小。90年代開始逐漸擴大了建設規模。由于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2006年之后中國的風電產業駛入了快車道,風電裝機總量連續幾年翻倍增長,從2007年的585萬千瓦增加到2011年的6236萬千瓦,中國一躍成為全球風電裝機容量排名第一的國家。然而,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風電行業出現了盲目擴張、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問題。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風電行業進入“寒冬期”,風電市場整體萎縮,低價競爭持續。中投顧問研究員任浩寧通過樣本預測,2012年的綜合產能閑置率(指產能過剩即生產線過剩、產品過剩、風電項目過剩)能達到50%~55%。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的統計數據,2012年中國(不含港澳臺)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296萬千瓦(12.96GW),同比下降36%,市場需求已經連續兩年呈下降態勢。
在此背景下,“走出去”成了企業消化產能的重要途徑。自2011年以來,我國風電企業紛紛加快開辟國際市場,加大海外投資力度。《2013年1-6月份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統計》報告顯示,2013年國內有5家企業向國外出口風電機組,已發運臺數為139臺,容量達274MW,同比增長37%。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預計,與2012年全年出口225臺(容量為430.45MW)相比,2013年我國風電機組出口總量有望超過同期水平。
事實上海外風電市場競爭也十分激烈。由于維斯塔斯等歐洲風電巨頭已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中國風電企業想“分一杯羹”并不容易。
盡管中國風電產業的規模和發展速度居世界前列,但“中國資質”尚未得到認可,在全球市場上缺乏相應的話語權。長期以來,中國出口的風電產品主要委托歐洲的機構進行檢測和認證,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面臨諸多困難。
“找國外的檢測機構檢測產品非常麻煩,溝通不暢、流程長,我們把風機送出去或請國外機構人員過來檢測,都需要支出很高的成本,尤其是時間成本讓公司非常被動,國外認證通常需要1年多到2年。”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團戰略與公共關系總監侯玉菡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