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中廣核嶺澳核電站二期
2013年11月27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2013年度科學技術獎評選結果正式公布,由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牽頭、國內核電工程設計、設備制造、建安運行等主要單位聯合申報的“中國百萬千瓦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 科技成果榮獲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1名)。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是為促進核能行業科技進步、表彰核能行業自主創新成果,經國家科技部于2010年7月批準設立的,每年評選一次,獲獎項目代表了中國核能行業年度科技進步的突出成就。據悉,本年度共有134個核能科技創新項目參與角逐,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從眾多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
嶺澳二期宣告“中國有能力自主設計和建造百萬千瓦級核電站”
嶺澳二期是我國“十五”期間唯一核準并開工建設的核電項目,是國務院確立的百萬千瓦核電自主化依托工程,也是我國第一個全面實現“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主建設、自主運營”的百萬千瓦級核電工程。嶺澳二期由中國廣核集團(以下簡稱:中廣核)下屬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在國內首次采用工程總承包模式承建,來自中廣核、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和上海電氣集團等500多家單位近50000名工程技術人員直接參與了項目建設。
該項目采用中國改進型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 CPR1000,規劃建設兩臺單機容量為108.7萬千瓦的壓水堆核電機組。1、2號機組主體工程分別于2005年12月15日、2006年8月15日開工,先后于2010年9月15日、2011年8月7日投入商運,分別較建設計劃提前91天和8天;兩臺機組設備國產化率分別達到55%、73%,平均國產化率達到64%;工程建成價268.2億元人民幣,較預算節省17億元,單位造價1.23萬元/kW。機組商運后狀況良好,兩臺機組首個燃料循環均保持了連續安全穩定運行,能力因子達到98%,未發生非計劃停機停堆。截至2013年10月30日,兩臺機組分別安全穩定運行960、715天。迄今為止,該項目創造了國內外百萬千瓦級同類型機組工期最短、造價最低的世界紀錄。嶺澳二期的建成,宣告中國完全有能力自主建好百萬千瓦級核電站,也充分說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一條成功的核電發展之路。
五大創新成果推動核電設計和建造水平跨越式提升
據介紹,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在機組安全性、運行控制和汽輪發電機組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性集成創新,實施了包括采用先進核燃料組件、數字化控制系統和先進主控制室、半轉速汽輪發電機組等15項重大技術改進在內的300余項技術改進與創新,使核電機組的安全性及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均達到或優于國際同類機型的先進水平,在工程設計、設備制造、施工、調試與項目管理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其創新成果可歸納為五個方面:
第一,首次自主完成百萬千瓦核電機組從總體設計、初步設計到詳細設計的全過程、全范圍設計,實現由外方為主設計到全面自主設計的跨越,攻克多項關鍵技術難題,通過系統集成創新,形成我國首個自主品牌的改進型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CPR1000,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具備大型壓水堆核電站設計能力的國家之一。
關鍵技術一:首次自主實施了全廠數字化儀控系統(DCS)和自主設計先進主控室,實現了我國百萬千瓦核電站由模擬控制到全數字化控制的技術跨越;國內率先在核電機組初始堆芯采用AFA3G先進核燃料組件,使我國核電機組初始堆芯先進核燃料組件的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關鍵技術二:在國內首次應用世界上先進的狀態導向法事故處理規程(SOP),基于DCS技術實施數字化SOP,在全球同類機組中尚屬首次。
關鍵技術三:采用了氫濃度探測改進、增設超設計基準事故工況下消氫措施、穩壓器卸壓功能延伸技術、一回路放射性高自動隔離、安全殼過濾排放系統、安全殼地坑濾網防堵塞等一系列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顯著降低了核電站的堆熔概率、大量放射性釋放概率,提高了機組的安全性。
關鍵技術四:通過一系列改進使核電機組壓力容器的使用壽命從40年提升為60年,標志著我國核反應堆壓力容器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首次自主應用百萬千瓦級半速汽輪發電機組技術,創新采用彈性隔振基礎、汽機冷端優化等技術,機組電功率從990MW提高到1087MW,電廠效率由34%提升到37%,顯著提升了機組的經濟性。
關鍵技術五:搭建了我國核電設計領域首個三維協同設計生產與控制平臺,使我國大型核電工程設計工具和技術能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第二,突破關鍵原材料制造技術瓶頸,攻克多項主設備關鍵制造工藝,填補多項國內空白,全面掌握核電關鍵設備的設計制造技術,首次成功實現百萬千瓦核電反應堆壓力容器、主管道、堆內構件、控制棒驅動機構、半速汽輪發電機組等關鍵設備的“自主制造”,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具備百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成套設備生產能力的國家,核電裝備制造業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依托嶺澳二期,中廣核聯手國內核電產業鏈上下游單位對核電設備高端材料進行自主研發,在國內首次形成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中、小型鑄鍛件、核級鋼板、核級管材的成套供應能力,核心原材料不再受制于國外,為我國核電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自主開發關鍵制造工藝,成功應對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主設備超大超重、加工要求超精超細的高端技術難題,首次實現主設備完全自主制造,大幅提升裝備制造能力;自主研發了百萬千瓦級核電設備制造所需的核心工藝裝備和實驗設備,開發反應堆壓力容器加工、焊接、檢測和水壓試驗等所需工藝裝備380余項,研制堆內構件焊接、熱處理、機加工、測量和工廠試驗等專用裝置170余項,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
第三,自主開發多項施工工藝、工法,全面掌握百萬千瓦核電機組建設核心技術,實現百萬千瓦核電站主回路安裝自主化。
自主開發了主設備柔性施工邏輯、主泵提軸托軸方案進行核回路沖洗、主設備安裝三維精密就位等6項國際上領先的主回路施工工藝,優化了施工工期,主回路安裝一次合格率達到99.3%,全面實現百萬千瓦機組主回路安裝自主化;研發了國際上領先的筏基大體積混凝土整體澆注技術,工程質量得到明顯提高;開發了不銹鋼覆面后置法、裝卸料機安裝、燃料輸送系統安裝、半速汽輪機安裝等16項新的施工工法,改善了施工質量,提高了施工效率。經過嶺澳二期工程建設,我國已全面掌握了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建設的核心技術,核電機組建安技術水平邁入國際領先水平。
第四,首次自主編制全范圍的百萬千瓦核電機組啟動試驗程序,自主研發系列試驗設備和分析軟件,掌握百萬千瓦核電站調試啟動核心關鍵技術,首次全面實現百萬千瓦核電機組調試啟動自主化。
首次研發出適用于DCS平臺下的反應堆保護和控制系統調試仿真裝置,機組瞬態試驗一次成功;成功研發了核島性能試驗分析驗證軟件和工具,形成完整、規范、標準化的CPR1000核島性能試驗文件,在國內核電行業尚屬首次;國內首創并實施了核電機組半速機整體啟動與聯調試驗等19項科研創新,解決了多項調試重大技術問題,取得了半速機沖轉、機組動平衡、并網、發電機甩負荷等重大試驗項目均一次成功的突出業績。
第五,創新應用工程總承包(EPC)模式,成立我國首家集核電工程設計、設備采購與成套、建安施工管理、調試啟動等業務于一體的專業化核電AE公司,構建設計、建造的一體化項目管理平臺,首次提出并應用項目管理“六大控制”體系,實現了項目精細化管理,使我國核電建設與管理進入世界一流水平。
創新項目管理知識理念,完善了核電項目“進度、成本、安全、質量、技術、環境”六大控制體系,構建了設計、采購、施工、調試一體化的項目管理平臺,實現了項目精細化管理;實踐縱深防御的核安全文化,構建完善的兩級三層核電安全管理體系和兩級QA三級QC質量保證與控制體系,創建國內核電建設安全質量水平新標桿;構建設計、采購、施工、調試及進度、成本、資源一體化的項目管理平臺,應用贏值手段,實現了項目標準化與精細化管理,在社會成本大幅上升的大環境下,創造了同類型機組建設的最低造價紀錄;建立和完善了我國核電工程建設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體系,形成了完整的CPR1000核電企業標準系列,編修訂國家行業標準433項,推進了我國核電建設的標準化。
中廣核嶺澳二期強力帶動行業科技進步
中廣核嶺澳二期在推動相關領域或行業科技進步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嶺澳二期全面提升了我國核電自主設計能力和水平,形成了我國首個自主品牌的改進型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CPR1000,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具備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工程自主設計能力的國家之一。嶺澳二期建設中形成、積累的設計與設備制造技術、建設與調試運營技術、項目管理技術等系列科技成果已經全部應用于紅沿河、寧德、陽江、防城港等22臺同類型核電機組建設中,為推進我國核電批量化建設,也為我國自主三代先進核電技術的研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嶺澳二期促進了我國核電裝備制造基地全國布局的形成,形成了以一重、二重和上重為產業龍頭的大型鑄鍛件和反應堆壓力容器制造基地,以東方電氣、上海電氣和哈爾濱電氣為產業龍頭的核電設備制造基地,以沈陽鼓風機集團、中核蘇閥和大連大高閥門為代表的核級泵閥制造基地,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具備百萬千瓦級核電站設備成套制造能力的國家,極大提高了我國裝備制造業整體工藝、材料和加工水平,使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躋身世界先進水平。
嶺澳二期完善了我國核電技術標準體系,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的專業人才隊伍,為國家核電發展戰略的實現提供了技術和人才保障。
2013年7月3日,嶺澳二期工程科技成果通過由中國核能行業四位院士等14位業內資深專家組成的委員會鑒定,認為:嶺澳二期是我國第一個全面實現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主建設、自主運營的百萬千瓦級核電工程,工程建設過程中實現了幾十項重大技術改進和創新,以及大型核電工程建設管理模式的創新,核電站的安全性及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或優于國際同類機型的先進水平,實現了國務院會議確定的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的建設目標。(記者劉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