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在堅持以軍品研制為本、鞏固軍品基業不動搖的基礎上,近些年我國軍工行業正逐步拓展民品業務,實現先進軍用技術在民用領域的推廣應用,同時也積極引導民營資本進入軍品科研生產領域,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
日前,工信部印發《軍用技術轉民用推廣目錄(2013年度)》(下稱“軍轉民”目錄)和《高新技術與產品推薦目錄(2013年度)》,前者發布了電子信息、新能源等6個技術領域150項適于向民口轉化的軍用技術成果;后者主要結合軍民兩用技術特點共發布先進制造技術等3個領域118項技術成果。
新能源產業成推薦重點
據了解,以上兩個目錄主要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方向,將新能源產業專列為一大領域,收錄項目13個,新能源產業也成為歷年“軍轉民”目錄的重點領域。
工信部軍民結合推進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之所以“軍轉民”目錄如此關注新能源領域,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量:
一是新能源產業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產業知識密集、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引領作用;二是較其他傳統技術而言,新能源技術的通用性強,易于在軍民之間實現相互轉化,便于實現一份投入、兩份產出;三是隨著以“探月工程”和“載人航天”為代表的國防領域重大工程的實施,軍工單位在核能、太陽能、風電等領域儲備了大量技術;四是民營企業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水平快速提高,在有些細分領域中達到甚至超過了現有軍用技術水平。
加快這些技術向民用領域轉化,既有利于軍工單位發展壯大,也有利于民用能源領域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同時,支持引導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用能源和動力等領域,對加快裝備研制供應鏈向國家工業基礎的延伸,建設經濟有效的國防起到積極作用。
尖端技術驅動產業升級
“由于武器裝備對安全性、可靠性、成熟度的特殊要求,軍用能源和動力,一般具有高效、清潔、經濟、成熟和安全的特點,尖端軍用技術向民品轉化,必然對民品產業的升級形成強大的牽引力。”上述工信部軍民結合推進司負責人認為。
以十大軍工集團為例,目前基本上都已經進入能源裝備領域,均有相應的產品產出。在海工裝備方面,蜚聲業內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CJ46型356英尺自升式鉆井平臺、中國船舶工業集團14.7萬立方米LNG船均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尤其是中船工業第六代3000米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鉆井深度1.2萬米,填補國內空白,總體技術水平和綜合作業能力在國際同類工程船舶中處于領先地位。
在石油裝備方面,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的加入,利用其控制技術和材料技術的優勢對提升我國石油裝備業技術水平產生了積極影響。而位列“軍轉民”目錄重點推薦項目的“旋轉導向鉆井工具”,主要運用于石油鉆井行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十八所研發,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新能源產業方面更是不言而喻,收錄的13個項目中,1個達到國際領先水平,7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4個達到國內領先水平,1個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成為驅動國內新能源產業技術升級的一支重要力量。
積極創設民企用武之地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引導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民口企業要積極了解國家有關鼓勵‘民參軍’的政策措施,結合自身情況,積極參與軍品科研生產,服務國防現代化建設。”上述工信部軍民結合推進司負責人透露。
“民口企業要加強與軍工單位的聯系,關注軍民結合推進司組織開展的‘軍轉民’技術交易試點工作,參與有關項目的交易、投資和孵化,依托國家級軍民結合產業基地等平臺,促進技術項目產業化。”該負責人補充道。“發揮民營資本在機制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軍民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探索軍民用技術雙向轉移的市場化機制。”
記者在“軍轉民”目錄中看到,“軍轉民”合作方式主要有股權投資、風險投資、技術轉讓、合作開發、技術服務、工程承包、許可使用、產品銷售等,形式多樣,使得民營資本的進入更為靈活。(記者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