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不少化工企業停車,沒有尾氣產生,致使CDM項目無法運行。另外,碳市場交易價格出現大幅下滑,且連續三四個月交易低迷,使常熟三愛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蘇梅蘭化工有限公司、浙江臨海利民化工有限公司、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實施CDM項目的企業“很受傷”。目前,由于利好政策的出臺和全球碳交易價格的回升,這些企業的信心又回來了。
在近日召開的2009年碳交易峰會上,科技部全球環境辦公室副主任呂學都分析認為,由于發達國家的企業在金融危機中大量減產或倒閉,承擔的排放量減少或不用承擔排放限額,從而導致碳價持續走低。因此,自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CER(經核證的減排量)的價格從每噸碳25歐元的最高點降到了7歐元,交易量下跌超過30%。過低的交易價格同預期收益的反差,再加上CDM項目本身運行的成本壓力,導致國內實施CDM項目的企業信心受挫。
由于我國政府不支持企業低價出售CER,國家發改委規定相關項目的內部指導價仍為每噸碳不少于8歐元,企業即使想低價出售指標都行不通,導致已實施CDM項目的企業收益大幅減少,企業新申報CDM項目的步伐也停滯不前。我國清潔發展機制官方網站年初公布的數據表明,去年底到今年初,國內新批準申報的CDM 項目數量明顯減少。
據了解,中國目前是全球碳交易市場純粹的賣方,每年具有減排1億~2億噸二氧化碳的潛力,可為全球提供一半以上的CDM項目。如果企業不再申報新項目或不進行碳交易的話,就會把交易機會讓給其他發展中國家,坐失引進資金和技術的良機,以及借清潔發展機制調整能源結構、實現產業升級的機遇。
然而,由于目前國際碳市場出現復蘇跡象,碳交易價格明顯反彈,每噸碳從2月中旬的7歐元左右回升到目前的10~11歐元,再加上國家減稅政策的出臺,讓國內企業長舒了一口氣。
今年3月23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了《關于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及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實施企業有關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通知》規定,對企業實施的將溫室氣體減排量轉讓收入的65%上繳給國家的HFC(氫氟碳化物)和PFC(全氟碳化物)類CDM項目,以及將溫室氣體減排量轉讓收入的 30%上繳給國家的N2O(氧化亞氮)類CDM項目,其實施該類CDM項目的所得,自項目取得第一筆減排量轉讓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且從2007年1月1日起執行。
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管理中心有關負責人說,之所以將優惠時間追溯至2007年1月1日,是因為其中一些企業的溫室氣體減排量轉讓收入是從2007年開始獲得的,并且這些企業已經按規定上繳了屬于國家的收入部分。
該政策一出,常熟三愛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蘇梅蘭化工有限公司、浙江臨海利民化工有限公司、浙江東陽化工有限公司、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三愛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實施HFC類CDM項目的企業都可受益。
以巨化為例,該公司2007年、2008年的CDM收益分別為9911萬元和2.66億元,前兩年所繳納5188萬元的所得稅款預計能全額退還,2009 年仍將能減免3000萬元。2010~2012年公司預計平均每年能減免所得稅1500萬~2000萬元。而上海三愛富CDM項目2007年、2008年尚未繳納所得稅,該項政策出臺后,確認公司不用補繳,意味著這兩年的1.997億元利潤就已是凈利潤了,而2009年仍能夠得到上億元的免稅凈利潤。
清潔發展機制官方網站公布,國家發改委4月22日當日最新批準的CDM項目達42個。雖然形勢可喜,但業內人士也發出提醒,在目前的形勢下,企業仍要關注CDM項目存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