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3年12月16日
物聯網是一個比互聯網規模更大的萬億級產業,然而從事物聯網產業推廣的中國企業尚未敲開這座“富礦”,并沒有嘗到物聯網發展給他們帶來的甜蜜,體驗更多的反倒是苦苦尋求市場突破的艱難。
業內人士分析,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難”:傳統思維下新技術應用難、高成本供給與小規模需求對接難和條塊分割市場切入難。
地方政府普遍存不信任
北京天地互連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東近日正為難以進入市場而苦惱:“我們擁有一套完善的物聯網應用方案可以實現遠程感知監控,并已在袁隆平院士的智能農業大棚中進行了試點應用,但我們還是被一些地方阻擋在外,原因是我們沒有大規模試驗。”
擁有通過門禁系統監控流動人口技術的上海富凱公司也有類似遭遇。該公司總經理涂建鑫說,“我們去找一些地方政府推廣應用,但地方政府總是說你有成功案例,我就給你做。但是政府不先給我做,我到哪里去找市場積累成功案例?”
目前,物聯網還是一個新興產業,其應用方案更多是一種新技術,然而地方政府卻普遍對國內的新技術存在著一種不信任。北京新聯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志全表示,一些地方政府或者國有大型企業的負責人思想理念跟不上,普遍對國內自主研發的高科技不感興趣,這讓物聯網應用推廣困難重重。
調查發現,物聯網企業推廣應用難具有一定普遍性。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清濤說:“一些地方政府的視野非常狹隘,只支持已經做成了的事情,因為這樣沒有風險,不用承擔責任。”但在產業成長初期市場需求不足的情況下,許多企業負責人呼吁政府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以形成強大的產業拉動作用,促使物聯網產業迅速做大做強。但實際上并非如此,甚至在政府招標中也只采用國外的產品。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指出,目前,我國物聯網的應用雖然很多,但關鍵問題是,很多行業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都在觀望投入后會產生多大的效應,因此都在試驗,但沒有足夠大的動作,運作起來也不會那么快。在這種情況下,物聯網企業自然難以在政府嘴里找到“食糧”。
“你要便宜,我就用。”“你要是多用,我就便宜。”這是許多物聯網企業走向市場普遍遭遇的兩難命題:市場需求小而散,產業成本居高不下,供求雙方僵持不下,導致市場需求難以開啟。
這種供需雙方難以對接的局面,需要一個中間力量進行協調引導。其中政府可以采取出臺一些產業政策等措施促使市場提前成熟,打破困局促進物聯網應用發展。比如,北京公交卡為何發行量這么大,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政府規定使用公交卡乘車可以享受折扣,乘車費用降下來了,公交卡需求自然就大了,同時大規模的需求也使得公交卡的成本不斷降低,從而進入一個良性發展階段。
鄔賀銓認為,雖然國內目前不會快速大規模應用物聯網,但完全可以在一些以社會效益為第一位的政府部門率先應用,比如公共服務、反恐維穩等方面,從而給處于幼小階段的物聯網企業以需求帶動。在看到物聯網產業有風險沒有效益的時候,地方政府出面是應當的,在市場競爭失靈、產業不成熟的時候,政府投入引導支持是不可替代的。
條塊分割 “紅海”難變“藍海”
研發圖書管理系統的上海阿法迪智能標簽系統技術有限公司從2006年開始做市場,2007年之后才開始有收入,雖然2009年達到2700萬元的合同銷售,但企業仍是虧本的。但他們已經看到,圖書管理也是一片物聯網應用潛力非常巨大的“藍海”,關鍵問題是沒有統一的標準,無法實現互聯互通。
該公司總經理黃紀華表示,如果能夠實現標準統一,打破行業壁壘,全國市場連接起來之后把這些圖書擺放進入機場、鐵路,不但可以讓旅客方便地看書、還書,豐富文化生活,也可以讓物聯網企業獲得不菲的收益。
上海華虹NEC電子有限公司也因行業條塊分割而遭遇市場需求不足的問題。該公司技術市場總經理張韋達表示,市場推廣的一個難題就是行業條塊分割比較明顯,缺乏大的市場需求。比如在食品追溯等方面因為部門的利益糾葛而造成物聯網市場分割,從而導致市場剛性需求不足。
而政府的行政體制分割則更不利于物聯網市場的繁榮。大唐電信目前正在和一些地方水務部門開展合作進行全流程監控,但流域監管涉及環保、市政、水務集團等部門,這些部門各管一攤,協調困難,從而導致企業整體方案難以實施。
物聯網涉及面非常廣,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勢必和各類行業應用、個人應用緊密相關,因此其發展需要政府打破障礙,降低行業進入壁壘,實現跨行業合作,這樣才能促進產業鏈健全和整合,實現規模化生產。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認為,我國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如果有各地政府的主導,有市場、有技術,物聯網就能快速應用起來。政府應該有魄力推動交通、醫療等關系國計民生的相關行業優先應用物聯網新技術,這樣以應用為龍頭就可以帶動市場需求。
80%以上的傳感器芯片都是國外的
射頻識別(RFID)、傳感器等識別感知設備是物聯網發展的基礎,也是物聯網技術突破的核心。但我國感知設備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尤其涉及高端芯片研發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
專業從事RFID超高頻技術研發生產的深圳一家上市公司技術總監表示,目前,深圳從事RFID相關活動的企業有200家以上,絕大多數企業主營國外代理、生產加工等業務,涉及芯片設計研發的企業只有10家左右,而真正能夠拿出芯片設計產品的就更少了。可以說,在核心技術方面,我國與國外還是有不小差距,比如在2004年發布的ISO 10008-6標準中,涉及核心的幾十項知識產權沒有一項是中國的。
上海復旦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劉以非表示,目前,一些國內頗具規模的芯片企業也只是處于跟隨的層面,甚至只是簡單模仿,因此我國的芯片大多因為知識產權問題不能出口到歐美,而只能銷往亞非拉。
調查發現,在芯片的生產能力上,國內工藝也落后于國外。目前,國外12英寸芯片生產線已經非常成熟,而國內知名的芯片廠商上海華虹、上海貝嶺股份有限公司等尚未具備這些生產線。上海華虹高級工程師徐林表示,由于缺乏先進的工藝,國內芯片設計企業更傾向于選擇日本、韓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的工廠進行生產代工。
正是由于芯片生產、設計能力的缺失,導致遍布國內的高端傳感設備普遍長著一顆“外國芯”。據了解,目前我國80%以上的傳感器芯片都是國外的,由于缺乏高端芯片技術的掌控,國內企業制造的傳感器普遍是“傻大黑粗”,而且成本也無法降下來。
對于缺失“中國芯”的危害,鄔賀銓看得更遠:如果物聯網發展初期我們不能在芯片領域有所作為,中國很有可能像在計算機、互聯網浪潮中一樣再次落后。中國電子工業擺脫低檔次產業結構、結束靠引進高檔芯片組裝加工賺取微薄利潤模式的希望將會變得更加渺茫。而且感知系統的可靠性、安全性都存在安全隱患。
目前,發達國家和許多新興工業化國家都在爭奪中國芯片市場。如果連國內市場都喪失,中國芯片將面臨滅頂之災,物聯網也將被“卡住脖子”。
王文襄建議,政府需要從全產業鏈的角度進行政策支持和引導,芯片制造不能缺乏“市場”和“效益”發展的理念,而且應該把芯片產業定位于世界市場。同時,政府應該優先采購國產自主芯片產品,引導和鼓勵國內芯片設計公司在中國本土企業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