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3年12月30日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落下帷幕,2014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和重點就是在做好短期與長期銜接上,選準突破口,推動各項改革順利進行。
當前,中國經濟已悄然進入新“拐點階段”,進入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這使得我們面臨的經濟形勢更趨復雜,挑戰來自“增長減速”和“結構調整”,來自內部和外部等多個方面,經濟運行中不確定性、不平衡性和脆弱性凸顯。
2014年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元年,但也必定是改革與風險相互交織新階段的開始,因為改革之路絕非一帆風順。必須認識到,改革未必直接惠及短期增長,中國經濟將不可避免經歷轉型陣痛期,這使得在2014年宏觀政策目標的平衡中,“控風險”的重要性增加。
中長期看,隨著改革政策的落地,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將會逐步提高。然而,從短期來看,一些領域的改革反而會對短期經濟增長和價格帶來沖擊。
此外,真正實現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就意味著政府必須放開對資源要素的過度壟斷,政府主導投資驅動模式將有所弱化,如果在一段時期內生增長的接力棒不能有序交接,那么,就很可能出現經濟增長動力的“空檔期”。
因此,2014年重要任務就是如何平衡中長期改革與短期增長之間的關系,如何平衡結構調整與防控風險之間的關系,這是擺在中國經濟面前的新挑戰。
在宏觀經濟目標上,中央工作經濟會議并未提及。不過,從“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抓住機遇保持國內生產總值合理增長、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的表述來看,似乎釋放了一定信號。盡管新一屆政府對經濟增長減速的容忍度提高使得經濟增速的上限下移,但要保證實現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翻一番的目標,增長底線在6.8%左右,7%很可能被確定為2014年宏觀經濟的增長目標,而這也是未來5年經濟潛在增長率的均衡水平。經濟增速下一個臺階,關鍵是要質量上一個臺階,這需要尋找增長動力轉換的“平衡藝術”,推動“體制改革—結構調整—穩定增長”進入良性循環。
在防范債務風險上,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盡管我國總杠桿率低于大多數發達經濟體,仍是一個比較安全的水平,尚處在溫和、可控階段。不過,鑒于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我國債務水平上升速度較快,債務增長空間逐步減少,債務風險不能忽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釋放出新的信號:一方面要控制地方政府融資需求和整體資產負債規模,降低政府融資對社會融資擠出效應;另一方面,為了擺脫土地收入最大化傾向,建立地方投融資長效機制,政府預算改革,以及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將有更大突破。
在宏觀政策選擇上,在“宏觀政策取向不變”的前提下,很可能將盡量少用總量性政策,而更多運用結構性和功能性政策。因為結構性政策在一定程度可能對沖經濟下行壓力,比如靈活使用再貼現、再貸款、常備借貸便利、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等工具的保持流動性合理適度;以減輕宏觀稅負、激發企業活力為目標的結構性減稅政策等。
在選擇改革突破口上,從兼顧短期增長與中長期結構調整的角度,供給端改革、激發內生動力改革也許更受重視。近兩年,中國經濟金融呈現“一頭冷一頭熱”分化格局。特別是2013年以來,不斷攀升的社會融資總量以及表外融資、債券融資大幅增長,與持續下行的經濟增速和宏觀經濟產出形成極大反差,表現出明顯“避實就虛”傾向。
做好短期與長期銜接上,進一步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必須選好改革的突破口,金融、產業、對外開放領域成為“三位一體”的改革,這充分體現了“做強實體經濟,做實虛擬經濟”的發展思路。產能過剩、金融空轉、產業資本回報率下降都與國家實體經濟競爭力低下,改革滯后密切相關。
中央在這幾個方面重點發力,圍繞服務經濟轉型升級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而展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創新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模式,促進產融結合,提高資金使用和資本配置效率將是破解深層次矛盾和經濟兩難的關鍵。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