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4年1月13日
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建立促進成果轉化有效評價體系
深化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改革,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蛾P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深化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改革。根據不同類型科技活動特點,注重科技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制定導向明確、激勵約束并重的評價標準和方法。
筆者認為,對科技成果在宏觀層面的引導、綜合管理、建立促進成果轉化的長效管理機制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關鍵點??萍柬椖亢统晒漠a業價值和產業化效率應成為創新主體的主要評價指標,建立長效的追蹤和考評機制,并作為國家財政投入的有效參考。
我國長期以來的科技研發主體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雖然科技成果和專利數量逐年增加,但能滿足產業需求的高質量科技成果數量卻非常有限,導致我國科技成果產業化率低下。這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注重學術水平的評價體系,缺乏對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引導,另一方面則由于科研人員的價值實現形式與科技成果產業化脫節。
因此,在宏觀管理和制度層面建立促進成果轉化的有效評價體系十分必要,一方面能夠明確衡量各創新主體的創新產出及投入產出比,另一方面也利于創新主體內部形成科技成果管理和轉化的運行機制,注重產業需求,推動高質量科技成果的出現。
制度層面的建設應視為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的有效保障,包括科技成果利益分配制度、知識產權制度、評估制度、獎勵制度、科技規劃與計劃、科技中介服務制度、科研機構與科研人員分類考核考評制度等。制度創新應考慮科技成果產業化量化指標。
據初步了解,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礎研究方面財政劃撥的課題經費覆蓋面達到申請數量的20%,高于美國的8%-10%、英國等歐洲國家的5%,但國內科研經費投入配比和高質量科技成果的產出比例并不匹配。這就需要基于科學技術供給“地圖”和產業需求“地圖”,在宏觀層面進行評估與調節,包括構建信息對接平臺。
微觀層面,則應完善促進成果轉化的科學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對科研人員參與校企技術合作、技術轉移、產業科技支持等微觀經濟活動的評價和評估等,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和參與度。科研人員在校企技術合作、技術轉移、產業科技支持中做出重大貢獻的,應與發表高水平論文獲得同等的評估。
如何讓科研機構直接面對企業的技術創新問題,或是讓企業的技術創新問題轉變為與科研機構對接的課題,這是微觀層面急需破解的難題,需要合理的評價體系和制度的支撐。
目前正在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對科技成果的利益分配做了具體規定,充分考慮了科研人員的利益分配問題。另外,還應考慮科研人員的職稱晉升標準問題。而科研機構則應以詳細制度作為保障,從而進一步調動相關科技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作者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上??萍挤諛I發展模式與發展思路
王文忠 賈靖 張麗亮
近年來,上海科技服務業形成了較完善的科技服務框架體系,在空間上形成集聚,提高效能,發揮區位優勢,著力打造新的增長點,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4種運作模式。
一是政府主導平臺型服務模式 。該模式形成基于政府在科技創新體系發揮主導作用,服務延伸了部分政府職能的服務內涵,得到了政府相應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等,其科技服務側重建立公益服務平臺,注重聯絡各方資源。
未來,該模式的發展將主要呈現幾個特點:政府推動和市場需求更加緊密結合;服務機構建立更加專業的服務、管理和運營團隊;在廣度上、深度上建立官產學研用科技服務網絡方面,實現各方資源聯動整合,發揮其大網絡、大資源的絕對優勢。
二是資質許可準入型服務模式。該模式基于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及服務規范化的需求,其服務收益與服務供給有直接關系,服務對象的需求個性化明顯,服務供給非強制性。因服務產品標的較大,所以需要政府建立專業、規范的市場準入機制,設立服務許可規范和標準,嚴格資格審查并加強監管。
該模式未來發展需要突破現有體制和機制的瓶頸,在政府的政策引導和推動下,在綜合性服務平臺建設、專業化服務載體運營、骨干機構培育、高端人才培養、建立健全市場準入及退出機制等方面實現跨越和發展。
三是國際化專業運作服務模式。該模式服務機構具有國際化人才和商業運作模式,在特定行業領域開展專業化、高端化的科技服務。服務隊伍以行業專業復合型人才為主,具備完善的組織體系,業務鏈條齊全。服務國際化市場,實行“一條龍”服務,服務收益與服務供給有直接的關系。服務主要依靠頂級高端人才,模式的復制性比較低,政府參與力度有限。
此類科技服務機構應市場而生,又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具有清晰的業務方向、敏銳的市場反應能力、高端的人才隊伍,以及符合市場需求的運作機制。未來政府應引導并鼓勵此類科技服務機構加入科技創新服務網絡。服務機構自身也應發揮專業化優勢,參與行業協會建設,同時進一步聯合公益性服務機構,同步發展。
四是民營社會化新型服務模式。隨著科技與經濟融合的需求以及市場環境的改善與優化,民營資本逐步進入科技創新服務市場,創造出創業孵化及綜合增值服務、產業主題園區聯動服務、虛擬園區/智慧園區等多種科技服務模式。服務內容基于經驗并超越經驗,開創性地開拓服務功能和服務供給方式。業務開展流程應用了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實現科技服務網絡化、智能化、知識化。
隨著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公共政策環境的營造,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到科技服務新型業態,創新科技服務模式,逐步形成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金融機構、民間資金和外資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資運作的科技服務體系。(作者單位:上海科技開發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