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北京2月13日電(記者羅沙)記者13日從國家海洋局獲悉,我國近日首次在西南印度洋1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成功實施水下機器人——“海龍”號無人纜控潛水器作業。
國家海洋局表示,通過水下機器人的觀測,中國大洋科考擴大了兩個熱液區硫化物的分布范圍,了解到碳酸鹽區的分布特征。這些精細資料將對我國在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的后續科考工作起到重要參考作用。
據了解,我國“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搭載的“海龍”號無人纜控潛水器分別于1月27日、1月29日、1月31日、2月1日和2月2日進行了5次下水作業,其中4次取得成功。作業中,“海龍”號充分發揮調查精細的特性,為我國摸清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的硫化物情況提供了良好的設備保障。這也是“海龍”號在“大洋一號”船本航次任務中首次進行與母船配合情況下的自動尋線跟蹤模式作業。
海底熱液區中的熱液硫化物是日益受到國際關注的一種海底礦藏。它的成因在于海水從地殼裂縫滲入地下,遇到熔巖被加熱,溶解了周圍巖層中的金、銀、銅、鋅、鉛等金屬后又從地下噴出。這些金屬經過化學反應形成硫化物沉積到附近海底,像“煙囪”的形狀堆積起來,因此,被形象地叫做“黑煙囪”。
在下潛中,“海龍”號不僅觀測到了“黑煙囪”、盲蝦和魚等熱液區生物,還擴展了死亡“煙囪體”的分布范圍。在非活動熱液區,通過水下攝像和照相,了解到熱液沉積的分布范圍,觀測到熱液沉積的分布特征,為海底攝像資料的后續解讀提供了參照。在最后一次作業中,“海龍”號除了觀測到碳酸鹽的“煙囪體”,而且還成功取出一管水樣。據首席科學家陶春輝介紹,本次作業的高精度定位,實時精確控制觀測、照相、取樣等能力是常規調查手段難以達到的。
此外,在作業中“海龍”號的機械手、取樣器、溫度計等曾在水下出現異常。上海交通大學水下工程研究所水下機器人系統開發師吳超解釋稱,這可能與設備年頭長、個別零部件不太好用有關,也可能與作業時長有關。本航段“海龍”號已突破近底連續作業8小時的紀錄,而以往水下機器人近底工作時間基本都在三四個小時左右。針對取樣器和機器手出現的問題,工作人員已制訂多套調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