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4年3月3日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國科技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其中《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專門針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決策部署,開出了一系列改革良方。2014年是改革舉措能否切實貫徹落實的“驗證年”,如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本報記者采訪了部分長期研究和關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專家及技術市場和科技金融領域的相關機構負責人,他們從不同角度暢談了對今年全國“兩會”的期望以及對中國如何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思考。
李志軍:采取有效措施 促進技術市場創新發展
本報記者 晁毓山報道
“當前,我國技術市場發展既面臨良好的機遇,也面臨著挑戰與問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技術市場創新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副部長李志軍表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技術市場,健全技術轉移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技術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市場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場規模迅速擴大,技術交易日趨活躍,交易形式不斷創新,服務水平日益提高,為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高企業的技術競爭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雖然我國技術市場取得了很大發展,但相對于我國科技進步和科技實力的迅速增長而言,其功能和效力遠未得到充分發揮。技術市場體系建設是國家創新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之一,仍需加快培育和完善。”李志軍告訴記者,目前我國技術市場體系建設尚不完善,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發揮的作用有限,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有較大差距。技術市場的宏觀管理、規劃與協調急需加強,技術市場工作在科技工作中的地位有待提升。
如何適應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的全面調整,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優化配置科技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李志軍認為,要從戰略高度充分認識發展技術市場對提升我國科學技術整體實力、自主創新能力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發展和完善技術市場。
一是進一步加強政府對技術市場的宏觀引導和協調管理,完善技術市場監管體系。提升對技術市場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進一步理順技術市場行政管理關系,加強對技術市場的宏觀管理和統籌協調。
二是完善技術市場法律法規體系,明確各級技術市場管理部門的執法地位和作用。抓緊研究制定國家技術轉移促進條例,明確技術轉移中各主體的定位與功能,規范技術轉移行為,維護技術市場秩序,保護知識產權,促進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同時,要以法律為依據、組織為保障,進一步明確各地科技管理部門對技術市場的監督和管理職能,建設一支高效、優質的技術市場管理隊伍。可考慮研究出臺技術經紀人管理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出臺支持企業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和吸納技術的稅收優惠政策,建立合理的技術轉移利益分配機制,調動科技人員從事技術轉移的積極性。
三是發揮技術市場的主渠道作用,加速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市場要將推進自主創新成果轉移轉化作為一項主要職能,加速完善技術轉移機制,促進企業之間、企業與大學和科研院所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轉移體系。
四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引導性經費投入。加快相關技術交易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充分利用和整合技術交易供需與服務資源,形成全國共享的技術轉移公共信息服務系統,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技術交易效率,加速技術交易信息的流動。設立國家技術市場建設專項資金,完善技術市場體系建設。鼓勵各級地方政府加大對技術轉移的投入,逐步建立技術轉移或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支持國家重大計劃項目、共性技術、關鍵技術轉移轉化。
五是促進技術與資本進一步結合,建立和完善技術轉移的投融資服務體系。鼓勵社會資金、創業投資等直接、間接投資支持技術轉移和產業化。利用各地建立的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平臺,發布信息,組織交易。結合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在有條件的技術產權交易機構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前孵育試點,輸送優秀科技型中小企業進入主板、創業板及股權轉讓代辦系統,為中小企業投融資提供服務。鼓勵國家財政性資金投入和支持的無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國家機密的項目到指定的區域性技術產權交易市場交易,實現國家創新成果的快速轉移轉化。
六是整合技術市場中介服務資源,提升技術市場服務水平。大力培育和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引導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向專業化、規?;鸵幏痘较虬l展。引導技術市場中介服務機構通過兼并重組、優化整合,做優做強。開展國家技術轉移示范工作,加強技術轉移機構建設。在全國各行業和地方選擇符合條件的機構進行試點,重點支持其建立和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有利于促進技術轉移的體制和機制,培育一批信譽良好、行為規范、綜合服務能力強、起到示范帶動作用的技術轉移機構。
劉琦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助力“中國夢”
本報記者 張偉報道
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和改革舉措切實落實的“驗證年”,2014年如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記者采訪了科技部辦公廳調研室副主任劉琦巖博士。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劉琦巖表示,科技創新是進步的靈魂、發展的動力,是戰勝挑戰、走出困境的法門,是面向未來、走向未來的戰略基點。目前,我國正處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進而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過程中,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解決國家和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大大小小的問題。由此,做好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非常關鍵。”劉琦巖表示,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新要求,做好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要以提高科技實力為基礎,以促進自主創新提升為關鍵環節,以國家和民生目標為導向,圍繞釋放科技生產力的能量來打通體制機制的環節,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方面,我贊成目前大多數人對科技體制改革所形成的判斷。改革‘破’、‘立’兼有,圍繞‘立’的矛盾更突出、更迫切。開啟新局面,使新事物落地生根、盡快發展,應成為面向科技創新各方改革首要的政策取向。” 劉琦巖說。
“改革要圍繞兩個‘體’做好文章,一是企業、大學、科研院所等有創新產出的主體,二是創新載體。”劉琦巖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都在不斷地進行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應用的主體,完善市場導向的創新格局,增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創新和服務能力。完善知識創新體系,打造一支有世界水平的創新型企業、大學及科研院所隊伍。深化改革的另一方面要求,就是要改革體制機制、用好政策資源,打造一批創新載體,這些載體必須適應科技新變革的要求、能匯聚創新要素、激發創新資源,它們包括自主創新示范區、各類科技創新園區、創新型產業集群、科技企業孵化器、新型研發組織、技術轉移及交易機構、科技服務組織、創新組織聯盟,以及各種新出現的科技創新平臺或網絡。在這方面,需要“破”,更需要“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建設了一批這樣的載體,未來就是要深化改革開放,提高創新載體的水平。有了強大的創新主體和創新載體,就有了創新體系和能力,實現“中國夢”就有了強大的科技創新平臺。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劉琦巖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發揮四個方面的作用。一是更好地發揮企業的作用,以企業為創新主體。沒有企業的創新發展,就不會產生繁榮的創新型經濟,就不會有創新型國家的建成,社會發展的其他目標也難以實現。二是發揮全民參與的作用,動員全民族、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創新。三是更好地發揮創業者的力量。我國目前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為創業者施展才華提供了大有作為的發展空間。四是政府要更好地發揮自身作用,搭好臺子,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特別是要把新型的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融匯于創新載體建設之中,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輻射力的創新載體,使其成為地方發展的增長極,成為全球產業鏈上有影響力的創新中心或次中心。
此外,政府還要重點支持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研究和戰略領域的發展,在一般競爭性領域,要多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采取一些普適性的激勵作用,如研發加計扣除、重點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等。政府不應過多地干預企業技術、項目的選擇或組織。
努力實現“中國夢”
“在謀劃創新驅動發展和深化改革方面,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談及對2014年全國“兩會”的期望和對未來發展的憧憬,劉琦巖表示,我國未來發展面臨的緊迫問題和嚴峻挑戰,可參考的答案和經驗幾乎沒有。在開展“十三五”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及制定時,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寧神靜氣,堅定走自主創新道路,認真研究目前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要敢于大膽設想、敢于進行顛覆性創新、革命性的改革,開放性地謀劃未來發展圖景。
“‘中國夢’的偉大設想已呈現在中華民族前進道路的地平線上。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要凝聚全社會各方面的創新力量,堅定創新自信,堅定不移地一直走下去。”劉琦巖表示,在“中國夢”的實現過程中,將會遇到很多過去未曾遇到、沒有現成解決方案可用的各種問題,“但我們要同心同力,遇山開山,遇水架橋。一個善于學習和創新的民族總會以嶄新的姿態面向未來、走向未來。”
劉峰:做好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
本報記者 晁毓山報道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為緊迫的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切實抓好頂層設計和重大任務落實。”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產業科技發展研究所所長劉峰表示。
如何做好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劉峰認為,一是廣泛的參與,多部門合作,實現政府、市場和企業共同推動。2006年發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較好地體現了這一點。二是突出體制機制改革,創造新的更加良好的創新環境。
劉峰解釋說,創造新的更加良好的創新環境,重點是建立更加開放、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創新是一個經濟過程,是通過不同技術、生產要素的組合,來獲取新的經濟收益和新的競爭優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首先一些基礎性制度,如醫療、養老等要更加公平。這些制度對于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大影響。例如,目前的醫療、養老制度,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存在一定的差別,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待遇要比企業好,導致大批高校畢業生不愿意到企業去,造成創新資源難以向企業集聚。這些基礎性制度看似與科技創新沒有直接關系,其實對創新資源的配置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做好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還需要進一步加快體制機制的改革。
劉峰同時表示,做好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要重點關注四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新動力的培育,包括傳統產業的提質增效,新興產業的發展或者說新興經濟部門的培育;二是應對未來全球戰略競爭的需要,進行一些超前的部署,包括開展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研究,建設更加豐富的科研基礎設施,以創造更多的知識、培養更多的科研人才,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應對未來的技術和產業變革奠定新的知識和人力資源基礎。三是大幅度改善民生,包括醫療保健、食品安全等,需要增加這些方面的投入;四是保護好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是我們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目前我國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已經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以及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形象和話語權。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應該把這幾個領域作為重中之重。
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以及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究竟怎樣理解市場和政府之間的關系?劉峰表示,要從創新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理解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政府在創新生態系統中更應該改善創新管理模式,優化制度環境,擔當一個系統公平性維護者的角色,讓企業、大學、研究院所和社會中介組織在系統中自由、公平的發展,相互競爭與合作,使創新的效率最大化。
一是提供更加公平、開放、競爭的制度環境,為創新生態系統運行提供更好的知識基礎,至于市場,要放手讓企業去做。政府要做經濟發展的維護者,不要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二是創新管理的視角要從以往的關鍵核心技術向整個產業技術體系轉變。關鍵核心技術是點狀思維,不是系統性的思維,系統性的思維應從產業上下游、整個產業鏈的發展考慮問題,比如電動汽車,僅僅一輛電動汽車產品并不能體現其應有價值,還要有充電設施、專業的維修服務體系才能完善其應用。目前全球技術和產業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想取得競爭優勢,僅僅著眼關鍵核心技術還不夠,需要從產業上下游技術體系、產品和服務進行綜合考慮和部署,才有可能贏得新的競爭優勢。三是“擇優扶強”的做法需要改變,已經“優”和“強”的企業和研究機構更應該在競爭中發展。四是在產業技術創新方面,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政府應該為企業提供全球科技、經濟、政治等方面的信息,讓企業能夠根據這些信息,結合自身情況科學決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劉峰認為,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必須積極穩妥地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林寧:發揮科技金融作用 助推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本報記者 張鵬報道
“科技金融不是孤立的概念,討論科技金融工作不能離開時代背景和中小企業。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科技金融作用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希望這一問題能引起全國‘兩會’代表、委員更深入的思考。”中國科技金融促進會風險投資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林寧說。
“科技金融是通過政策和制度創新,整合科技和金融資源,引導社會資本重新配置的政治經濟行為??萍寂c金融,要以科技為主,因為金融是為科技服務的。”林寧表示,縱觀國內外大勢,低碳經濟是大勢所趨,實體經濟的出路即在于此。任何經濟體都必須提前做好準備,調整產業結構,這是在適者生存法則下每個經濟體都必須面對的殘酷選擇。在全球化的競爭浪潮中,我國實體經濟的低碳發展之路必須力求現代制造業的價值最大化,將制造業覆蓋范疇向價值鏈高端升級擴展;從出口導向型向內需消費型轉向,規避歐美貿易壁壘,兼備“走出去和走回來”的雙向能力,以此爭取國際市場競爭主動權。隨著全球進入密集創新和產業振興期,我國提出重點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爭奪戰略制高點,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產業,均為我國最有可能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領域。在此背景下,創新成為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生命所在,必須堅持自主知識產權,走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共同發展的道路。特別是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必須依靠自己解決問題,通過技術進步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林寧分析,2014年我國整體經濟依然存在著下行壓力。國際方面,由于全球流動性泛濫,原材料價格頻繁波動將短期存在,歐美日等中國主要出口目的地國家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需要消化國際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各種后遺癥,中小企業整體經濟環境預計不會有太大改觀。國內方面,由于節能減排的推進、能源價格市場化改革、利率市場化等因素,中小企業生產成本仍難降低。同時,由于我國中小企業長期處于產業鏈低端,其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狀況仍然存在。在國家一系列政策引導下,中小企業融資難情況雖然有所緩解,但融資程序復雜、過高的信貸標準、繁瑣的信貸手續仍給中小企業融資設置了重重障礙。在嚴峻生態環境的倒逼下,中小企業必須加快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對此,科技金融的作用至關重要。
“如何開展科技金融工作從來沒有現成的方法和答案,科技金融的靈魂是合作,是科技與金融及其相關資源優勢互補的合作。”林寧認為,優勢互補、創新組合、善于突破、勇于實踐是科技金融的生命和魅力所在。近年來,各類金融服務機構組合在一起風險共擔、利益分享,推動金融界從分業經營走向混業聯手,但仍不能解決大多數創新型企業的融資難問題。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國的科技金融政策和服務體系都是緊盯著資金鏈幫助企業排憂解難,而資金鏈的正常運行需要兩個條件,一是企業生產經營本身應是正常運轉的,二是應具備相應的風險抵押能力。
“創新型企業正常運轉的首要需求是市場,沒有市場導向無論什么樣的金融組合都會走向死循環。”林寧認為,發揮科技金融的作用,一定要跳出金融做金融,將企業定向股權融資的目標鎖定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市場中,讓定向股權融資作為敲開創新型企業發展瓶頸的金鑰匙,企業才能有發展。
“要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利用市場引導創新。”林寧建議,應推動風險投資和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相融合,通過資本市場制度體系為企業和投資機構創造具有共同戰略意義的競爭優勢和巨大財富,帶動區域經濟和國民經濟高速成長。同時,通過風險投資聚集社會流動閑散資金,用市場化眼光在無數分散的創新型企業中潛心研究并發現可能影響未來世界經濟成長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用市場機制引導技術進步和創新,為創新創業者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指明前進方向。
林寧表示,科技金融是一個運營平臺,涉及科技成果轉化、風險投資、股權投資基金、券商、行業協會組織、多層次資本市場、債券市場、銀行、保險、擔保、評估、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相關中介服務體系。平臺是化解風險的手段,需要系統設計和承擔風險的意識。平臺要有可操作性,制度是關鍵,隊伍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