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4年2月17日
中國化工橡膠桂林有限公司生產的全鋼子午線巨胎
駱展勝 覃澍
如果說山水是桂林的名片,那么創新則是桂林的靈魂。
好山好水是上蒼的恩賜,桂林人有呵護之責。漓江沿岸不能布局傳統工業,青山綠水“拒絕”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但企業想做強、百姓思富裕,桂林又能靠什么?
在謀求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征途上,桂林以科技創新作為驅動力,詮釋著一道道精彩。在前不久揭曉的第15屆中國專利獲獎名單中,廣西獲5項“中國專利優秀獎”,其中4項來自桂林;桂林已連續5次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并成為廣西首個“國家知識產權工作示范城市”。截至2013年11月,桂林每萬人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16件,在廣西遙遙領先。
“桂林智造”亮點頻出
在中國化工橡膠桂林有限公司,企業技術中心副主任蒙毅釗指著剛下線的全鋼子午線巨胎介紹說,這個“大家伙”在研發時即被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目前該產品已申請專利81件,獲授權專利38件。該項目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關鍵是打破了米其林、固特異等國際巨頭對我國長期的技術封鎖,“桂林造”硫化機的市場份額也因此坐上世界“頭把交椅”。
“打破國外技術封鎖的創新成果,在桂林還有很多。”桂林市科技局局長劉翔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國家“西電東送”重大項目中,“桂林智造”令國內外許多專家矚目。故事的主人翁之一桂林電力電容器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梁琮坦言,“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成套設備及工程應用”已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產品占據全國八成以上市場份額;2013年廣西獲得5個中國專利優秀獎,其中一個為我們的‘高電壓直流極線PLC電容器’貢獻。”
好山好水聚人才,桂林創新亮點多,也得益于科研機構和人才較為密集。作為我國特種輪胎惟一的科研單位,中橡集團桂林曙光院承擔著我國自主研發大型軍用運輸機“運20”輪胎的攻關任務。該院副院長龔新立感慨道:“專利就是市場,我們的專利產品銷售收入已占主營業務收入的50%以上。”2013年1月26日,“運20”順利完成首飛的消息傳來,龔新立和他的同事們喜笑顏開。
科技引領 產業升級
桂林三金藥業從一家制藥小廠成長為廣西藥業的領軍高新技術企業,靠的正是自主創新。該公司董事長鄒節明說,企業現有特色中藥新藥基本為自主研制,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產品39個,專利產品占企業年銷售額93%以上,三金藥業還是廣西首個3次獲得“中國專利獎”的企業。
以創新驅動企業做大做強的案例在桂林有很多。桂林高新區工委副書記何運保介紹,近年來,桂林圍繞科學保護漓江,全面實施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綜合試點,加快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桂林高新區已形成了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三大支柱產業和新材料、新能源、創意產業三大新興產業。目前,桂林擁有高新技術企業86家,2013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預計超過600億元,對桂林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六成。
科技引領產業升級,同樣惠及桂北農業。“桂林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遠超廣西的平均數,是科技讓他們富得有底氣。”劉翔自豪地說,作為農業大市,桂林優質農產品的背后都有沉甸甸的科技含量支撐。
在金橘上市時節,在陽朔白沙鎮蕉芭林村,登臨附近山嶺,漫山遍野的金橘昭示著又是一個豐收年。種養能手賴玉梅說:“感謝科技人員送來了避雨、避曬、避寒的‘三避’技術,金橘現在可直接掛在樹上保鮮,今年我家的金橘收入估計近百萬元。”
由于科技服務現代農業的能力不斷增強,桂林優勢特色農產品產值已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八成以上。如今,桂林有9個縣8個產業躋身廣西農業科技重點示范縣。
重視人才 集納“智庫”
一座城市的創新能力不僅取決于人才的密度,更取決于對人才的重視程度。桂林之所以創新成果倍出,得益于始終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作為重點工程來抓,一是集聚人才和鼓勵創新打出了“組合拳”,二是財政舍得投入,三是企業善于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借智”。
創新需付出真金白銀,創新也要敢于承擔風險。持續增加科技創新經費投入,是桂林創新驅動的基礎保障。近5年來,桂林市本級財政投入科技經費年均增長20%。
思奇通信設備有限公司是桂林高科技企業的“后起之秀”。問及創新活力來源,該公司總經理李立表示,企業承擔了兩個國家創新基金項目。企業2013年在擴大生產中遇到了資金瓶頸,嘗試以知識產權質押來融資,在桂林高新科技金融中心的鼎力支持下,很快獲得了500萬元銀行貸款,成為桂林首個“吃螃蟹者”。
好機制激勵著創新智慧競相迸發。一系列激發創造的配套政策,令中央“千人計劃”專家、“八桂學者”、“特聘專家”和“漓江學者”相繼誕生于漓水之畔……2013年,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王德良等5位專家入選首批“漓江學者”,每位專家及其團隊在5年聘期內可獲得750萬元地方經費扶助。
不斷構建“智庫”,創新方有不竭之源。桂林目前已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12萬平方米,在孵企業達380多家,待到雛鷹展翅飛,桂林產業又將迎來新的“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