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在基礎研究與產品、市場之間一直存在的轉移轉化障礙被稱為科技成果應用與轉化的“死亡之谷”,如何跨越這道死亡之谷,迎向科技產業化的另一個新生?業內人士認為,最好的辦法是構建一個橋梁、通道和創新鏈條,即科技服務平臺,讓技術和人才實現無障礙傳送。
加快科技服務平臺建設是新時期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將對促進我國的產業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有利于整合各級各類科技資源在特色產業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方面集中攻關,不斷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從而改變當前我國特色產業大而不強的狀況。近年來,各地在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方面積極探索,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助力區域產業創新升級。
推進科技服務平臺建設
近年來,河北省衡水市積極推進科技服務平臺建設,衡水市財政每年拿出500萬元設立國家級檢測中心、國家級技術中心專項獎勵資金,支持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同時,整合國家和河北省產業資金、節能資金、科技研發資金和高新技術資金,向重點科技服務平臺和企業傾斜。目前,衡水市已建成桃城區國家級工程橡膠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河北省(棗強)玻璃鋼/復合材料研究發展中心等各級各類科技服務平臺320余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3家、國家級檢測中心3家、省市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10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省市級企業科技研究院所16家、企業技術研發機構280余家。
據了解,投資5000萬元的桃城區國家級工程橡膠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自2012年投入使用以來,已先后制定出8部標準,這些標準作為行業標準在全國推廣,進一步鞏固了衡水市工程橡膠的生產質量和創新能力在全國的領先地位。河北省(棗強)玻璃鋼/復合材料研究發展中心針對玻璃鋼制品表面處理不過關,產品顏色不均勻、浮色、發花、批次間不一致及耐久性差等問題,開展“數字模擬彩膠生產技術研究”,采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進行配色、檢驗,不但可以得到所需的顏色,還降低了20%的成本,解決了多年來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問題。
衡水的區域特色產業布局相對集中,以中小企業為主,安平絲網、景縣汽車零部件、棗強玻璃鋼、冀州采暖鑄造、故城摩擦材料等已經列為河北省級重點產業,以特色產業為主的縣域經濟占衡水市經濟的比重達70%以上。雖然這些產業都具有鮮明的特色和優勢,在細分市場上占有很大比重,但也存在著產品結構層次低、技術門檻低、科技創新動力不足等問題。
“要彌補這些短板,首先必須加強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切實搞好科技服務和科技創新,引領特色產業向集約化、科技化和高端化發展,促進特色產業的轉型升級。”衡水市委書記李謙表示。
按照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的原則,衡水市注重拓展提升科技服務平臺的服務范圍和服務能力,科技服務平臺主要擔起“咨詢師”、“培訓師”、“孵化器”的角色,圍繞特色產業開展技術咨詢、人才培訓、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等全方位服務,成為特色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和“發動機”,使衡水特色產業煥發了活力、增強了后勁。據統計,2013年衡水市科技服務平臺圍繞特色產業開展技術咨詢310余次,培訓技術人員5800余人(次),爭取資金支持1862萬元。
打造創新驅動強大引擎
一向以重化工基地聞名的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面對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和日趨嚴苛的環境資源約束,如何在面積僅為2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實現轉型發展、經濟升級?“全力推進六大平臺建設,打造創新驅動強大引擎。”寧波市鎮海區委書記薛維海一語中的。
薛維海表示,近年來,鎮海區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但受到土地資源、人才要素、傳統發展模式等因素制約,需要依托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初創產業園、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寧波中心、中國金融數字文化城、清華校友創業創新基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寧波信息技術研究院及產業園、國際應用能源技術創新研究院等六大平臺,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興產業,打造鎮海經濟新的增長極。
目前,鎮海區正在實施高新技術企業“100”工程,重點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新亮點,力爭到2016年鎮海區高新技術企業從現有的53家發展到100家,占鎮海區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20%。
據介紹,借助六大平臺建設,到2016年鎮海將在原有基礎上努力發展軟件、動漫、物流、金融等,從原本的發展農業、工業向發展新興產業轉變,用做優增量來調整經濟比例,堅持創新驅動,打破縣域經濟發展框架,加速集聚人才資源;基本建成“人才強區”,人才總量達到7萬人以上,其中創新型人才1.5萬人、海外留學人才300人以上。引進并成功入選中央、浙江省、寧波市“千人計劃”和“萬人計劃”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30名以上;建成院士工作站8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個、專家工作室5 個、企業技術創新團隊35家,留學生(大學生)創業園初具規模等。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
記者了解到,目前四川省自貢市擁有“自貢國家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川南惟一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以及“國家炭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各類科技服務平臺41個。其中,國家級科技服務平臺5個、省級科技服務平臺31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企業技術中心10個,重點實驗室8個,四川省鹽業、四川省新型碳納米材料、四川省分離與過濾等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6個,博士后工作站5個,科技園區3個,科技孵化器3個。這些科技服務平臺助推特色支柱產業聚集壯大、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為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科技服務平臺建設旨在根據自貢市科技、經濟、社會需求,有效組織、優化和整合本市科技資源,提升公共科技服務水平,搭建具有基礎性、開放性和公益性的科技服務平臺,為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科技創新創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四川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自貢市以科技服務平臺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要素向高新區聚集,促進自貢實現上檔升級和加速發展。
據介紹,自貢在推動科技服務平臺建設的同時,還著力搭建科技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如以自貢高新區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為載體,建立了面向國內的開放型技術成果交易市場,技術成果電子展示和交易大廳正式掛牌運行;整合自貢市科技系統科技情報服務中心、自貢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自貢市生產力促進中心資源,建立了自貢市技術轉移中心,并經四川省技術轉移中心批準,成立四川省技術轉移中心自貢分中心;以自貢市內重點高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大型科研設備儀器為基礎,建立了自貢市大型科研設備儀器協作服務平臺,形成科技服務協作網的基本框架。
據統計,目前自貢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4家,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達到3家,擁有四川省級創新型試點12個、培育企業22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居四川省前茅,實現了國家創新型企業零的突破。高新技術產業對自貢市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日益顯現。隨著自貢市科技創新平臺提升工程、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工程、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工程、高新技術產業壯大工程、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工程、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工程、科技金融結合示范工程以及科技服務體系完善工程的實施,將進一步整合技術創新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實現四川省技術創新工程示范市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