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14年3月9日
“去年7月份發布的全國縣域地區網購發展報告顯示,縣域地區人均網購每年已達54次,大大超過一二線城市的人均網購39次,網購金額也超過一二線城市。”出乎意料的數據令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林業廳副廳長吳鴻記憶猶新,“這說明只要能滿足需求,刺激消費大有可為。”
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1月到11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11320億元,同比增長13%,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期增長14.5%,消費整體呈穩中向好的態勢。
然而從最終消費率看,我國目前為46%左右,比65%的世界平均水平低19個百分點。可見,我國依然有巨大的消費潛力有待釋放。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擴大內需要“發揮好消費的基礎作用”,這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我國正進入消費結構升級、消費力釋放的歷史新階段,消費潛力將成為發展動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
想要“買得舒心”,先要“買得放心”。按照遲福林委員的說法,消費環節實現供求對接,基礎在于改善消費環境,保障消費安全,“要有法制化、權威性的市場監管作保障。”嚴格的安全監管制度和行業綜合整治正在發揮效力,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海洋大學食品科技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系教授雷曉凌表示,“拿食品安全來說,通過部門職能整合,監管日漸規范,對企業抽查力度加大,管理盲區也在逐步縮小。”
釋放消費潛力的另一大助力,在于相關產業和消費心態的理性回歸。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貫徹落實,過去依賴“三公”消費形成的高檔餐飲、豪華酒店及公費旅游的畸形消費行為得以遏制,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浸會大學教授陳新滋表示,公款消費的減少,有利于讓消費回歸正軌,回歸需求,回歸大眾。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則舉出了頂級豪華車銷量下降的數據,“賓利去年在華銷量下降了3%,中央八項規定傳遞出杜絕鋪張浪費的信息,也讓整個社會的消費心態有所變化,人們不再盲目跟風,更會買了,這也讓制造企業必須將更多的目光轉向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
經濟學上有個“有效供給”的概念,指的就是與消費能力和消費需求相適應的供給。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從需求方面施策,從供給方面發力”,正是將擴大有效供給作為釋放消費潛力最有力的“助推器”。
“有效供給”有賴于消費品制造企業的不斷創新。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告訴經濟日報記者,“企業要能制造出消費者想不到的產品。比如,空調能做到無風、無聲,若利用光伏板發電技術,還能做到不花電費。技術升級是企業競爭力的源泉,創新性產品是刺激消費需求的根本。”
“有效供給”也有賴于外貿企業對內需市場的大力開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中山市市長陳良賢講了個寶元鞋廠的故事,這家年產量超過2000萬雙的外貿企業,通過自創品牌“寶元鞋匠”進軍國內市場,已在京滬穗等城市設立了專賣店,并計劃在國內設立4000多家銷售網點。“通過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引導外貿企業參加中山產品全國行、網上行,全年中山全市加工貿易外資企業內銷總額達545億元,同比增長9.66%。”
“有效供給”還有賴于加大對市場供給能力的投資。遲福林委員表示,“投資需要向適應潛在需求轉型,比如投向教育、醫療、養老等消費領域,將更為有效地解決短缺與過剩并存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高級副總裁袁利群今年帶來的,正是一份利用社會力量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議,她表示,“目前養老產業市場需求激增,但養老院的數量和質量都滿足不了需求。希望國家加大政策層面引導,放寬準入門檻,促進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進入養老產業,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多辦福利性小型養老院,鼓勵物業公司、家政公司參與養老機構建設。”
供給和流通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想要“買得舒心”,在保障供給之外還需“買得便捷”。新興的消費模式正在改變傳統的流通體制、降低流通成本。讓吳鴻委員印象深刻的網絡購物,正是這一變化的寫照。
來自市場研究機構麥肯錫的數據顯示,消費者通過網購消費的每100元中,有39元屬于新增消費,而在三四線以下的縣城地區,新增消費則達57元,商品流通體系的改善對消費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政府工作報告中,電子商務和網絡購物也因此被列為新的消費熱點。
淘寶網平臺上,2013年發往縣城及以下地區的包裹約18億件,增長106%,網絡購物也因此被視為“城鄉消費無差別”的推手,發展的重點則是作為其支撐環節的物流配送和快遞業。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表示,“中國網購用戶有5億多,經常購物的有1.3億,去年全國快遞量達92億件。未來,國家將支持快遞企業向縣、鄉鎮發展,讓廣大農民享受網購服務,同時引導快遞企業加大中西部市場開發力度。”吳鴻委員則認為,大力發展社會化物流,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升行業數據運用和信息系統管理水平,也是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物流流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買得放心,買得便捷……。在代表委員們眼里,只要厘清供需關系,實現合理對接,在經濟發展的大舞臺上,消費的“身影”將越來越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