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如何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一直是近年久唱不衰的一個話題。
在3月22日開幕的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2014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作為論壇重磅推出的分組會——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邀集了多位政企高層人士共話制造業由大變強戰略。
現狀:大而不強特征明顯
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徐匡迪在會上介紹說,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制造業的總量迅速攀升,根據世界銀行和聯合國工業統計數據,按照現價美元計算,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
同時,徐匡迪還拿出了一組國內數據,現在中國72%的城鎮就業人口集中在制造業領域,95%的出口是制造業的成品貨物,原材料出口已經基本沒有,制造業已經成為中國城鎮就業與出口的主力。
“中國被稱作制造業大國當之無愧,但大而不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在主持分組會時說。
張軍擴指出,中國制造業過度依賴于低人力成本、高資源消耗的環境代價,技術水平低,企業滿意度低,產品附加價值不高;隨著中國老齡化加劇和城市化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已基本轉移完畢,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升,高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代價也正逐步顯現,瓶頸制約在加劇,這些因素促使中國成為世界制造大國的比較優勢正在發生變化。
徐匡迪從五個方面概括了制造業大而不強的表征:第一,核心技術對外的依存度高,中國80%的高端芯片依靠進口;第二,制造業經濟效益的增速緩于規模的增速,多年來我國制造業過渡依賴資源和資金的投入,發展方式粗放,經濟效率低;第三,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整體水平不高,制造業基礎相對薄弱,產品質量合格率不高;第四,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環境污染嚴重;第五,制造業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中國制造業的信息化水平仍處于初級和局部應用階段。
ABB集團首席執行官史畢福分析稱,由于中國的人口結構問題,尤其是勞動人口的變化,在不斷地推動工業產業向產業鏈的高端延伸,并進行產業的升級;如果看看現在這個平均人數的話尤其是農民工的人數,所謂年齡的這種套利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
史畢福表示,在過去的十年中,國家對工業的主要反應也會是對環境產生巨大的污染和影響,同時大家開始關注空氣的質量,因此制造業要實現現代化的壓力也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