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在目前各界熱議北京非核心功能疏散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北京的城市定位,已經悄然增加一個新的核心功能。
“我們將牢牢地把握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對外交流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要堅持問題導向,全面的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特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3月24日,北京市市長王安順,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給北京新的定位給出了說明。
上述定位,與2004年的定位有所不同。
2004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對該市的定位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本次則增加了一個科技中心的定位。
目前北京已經開始編制新一輪的城市規劃,稍微近一點的目標瞄準到2030年,更遠的目標到2049年。其中涉及到北京城市定位,人口目標等的調整。按此看,北京新編制規劃的城市功能將增加科技中心的內容。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目前參與了2030年北京新的城市規劃的研究。“北京多年前已在強化科技創新中心的角色,這一次是明確了。”他說。
增加科技創新中心定位
王安順指出,北京目前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對外交流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是今年2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北京時確定的。
另外一個終級的目標就是要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我們要為實現這樣一個目標而奮斗。”他說。
“實際上‘十二五’已經開始強化北京科技創新的城市定位了。現在只是進一步落實。” 北京方迪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趙艷霞說。
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發揮國家創新型城市、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區的集聚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形成若干區域創新中心,把北京中關村逐步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而賦予整個北京實施科技創新城市的新角色,則還是第一次。
王安順指出,近年來北京堅持創新驅動,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創新是發展的靈魂,這使得北京成為全球創新資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高等院校,科研院校和科技人才高度集聚,科技創新優勢明顯。
據悉, 2013年北京的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了2851.2億元,占到了全國的38.2%,中關村企業總收入突破3萬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新創辦的科技型企業6000余家,這是僅去年一年。有49家企業躋身于2013年度福布斯中國最具潛力的公司,占到全國的近1/4。
王安順指出,下一步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為重點,在進一步落實國家先行先試政策的基礎上,著力打破行業壁壘、部門風格、所有制限制,推進科技項目和經營管理成果評價機制改革,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打通科技與經濟轉移轉化的通道,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疏散非核心城市功能
北京在強化上述科技中心等功能時,其他無關的功能需要疏散出去。
北京市規劃委主任黃艷在3月24日指出,目前北京、河北、天津正在聯合做規劃,就是要將首都政治、文化、國際交往和科技創新中心四大核心定位的其他功能疏解到周邊。
當前北京城已不堪重負。
比如根據2004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20年,北京市總人口規模規劃控制在1800萬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來人口450萬人左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GDP)突破10000美元;第三產業比重超過70%。
但上述目標早已突破。
2013年北京總人口2100萬,常住外來人口(居住半年以上)超過800萬。第三產業比重是77%左右。也是由于人口總量突破太快,北京小汽車達到500萬輛,位居全國第一,人口擁擠等大城市病出現。
而這么高的服務業比重,以及人口,相當一部分是低端產業,比如北京的服裝批發,以及制造涉及的人口就有百萬之巨。目前北京已啟動了將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等遷移到河北的工作。
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很多醫院、學校的遷出,涉及到北京與中央有關部門的利益協調,同時疏散非首都的核心功能,也需要做好城區與區縣的利益調整。
北京社科院副院長趙弘認為,北京現在沒有全國經濟中心的角色,但是否可以有,值得研究。
如果不發展經濟,就沒有好的財政保證,但如果過分發展經濟,人口快速增加、城市擁堵等城市病出現。下一步北京可能需要進一步降低速度,以提高發展質量。“北京該怎么發展,的確非常糾結。”他說。
另數據顯示,近7年來,北京研發經費支出占地方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5%以上。王安順指出,隨著經濟規模不斷地增加,要保持在5.5%以上也還是非常重要和艱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