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風力發電這種新型能源日益受到各方的“追捧”,國家也開始對風力發電的管理進行進一步的規范。昨天(10日),國家發改委在其網站上公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下稱《通知》),對風電場建設的核準和風電場上網電價進行了進一步的明確和規范。
據了解,總裝機容量5萬千瓦及以下的風電項目已經下放到各省(區、市)發展改革委核準。
《通知》規定,風電場建設的核準要以風電發展規劃為基礎,核準的內容主要是風電場規模、場址條件和風電設備國產化率。風電場建設規模要與電力系統、風能資源狀況等有關條件相協調;風電場址距電網相對較近,易于送出;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進口設備海關要照章納稅。
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
龍源電力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張源告訴記者,這項《通知》最大的變化是強調了風電設備的國產化和明確了風電設備的進口關稅不能減免。這明顯體現了國家要鼓勵國產風電設備制造業的發展。
然而目前,由于技術和資金的限制,國內的風電設備制造并不“紅火”,據張經理介紹,目前國內唯一能批量生產風力發電設備的也只有新疆金風風力發電有限公司一家,而他們的產品也是設備單一―只能生產裝機容量在750千瓦的風力發電設備,裝機容量比較小;設備的技術指標也不如國外的先進。而國內其他風電設備制造廠也剛剛發展起來,產量一年最多也只有10幾臺。“因此短期來看,這項《通知》的出臺,就有可能會影響建設風電廠的工期,因為設備的集合更困難了。”張經理說。
2004年我國76.4萬千瓦的風電裝機容量中,82%來自進口,其中丹麥NECMICON公司一家的產品,就占到中國總裝機容量的30%。
多年以來,國內不少有實力的設備制造企業、科研機構一直在試圖加快風力發電設備的國產化進程,然而直到今天,進口設備壟斷國內市場的局面仍在持續。
“成本高、回報期長是阻礙國內風電設備制造迅速擴張的主要原因?!闭憬A儀集團宣傳科的向澤強科長告訴記者。向科長舉例說,要制造一個裝機容量在650千瓦的風力發電設備,大概就要投入300萬到400萬元的資金,雖然制造時期用不了一年,但回報期卻需要10年,因此,這樣的高門檻,像650千瓦這樣大功率的風力發電設備國內產的就比較少,只有二三家在生產。
而據龍源電力集團公司張經理透露,目前已經有很多國內企業看到了風電設備制造的潛力和前景,開始投入設備制造的開發工作,而國外一些著名的風電設備制造公司如丹麥的Vests以及美國GE公司已經對在國內設廠或與國內企業合作開始“蠢蠢欲動”,有的已經在建廠,有的已經開始在“圈地”。
上網電價細則有望年底前頒布
《通知》還對風電場上網電價的確定進行了規定:風電場的上網電價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按照成本加收益的原則分地區測算確定,并向社會公布。風電特許權建設項目的電價則通過招標方式確定,但是,不得高于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規定的上網電價水平。
據張經理介紹,關于風電場上網電價的確定經歷了多次變革,從過去的還本付息電價,到政府核準為主,現在又增加了特許招標的方式,但細則卻一直沒有出臺,而具體的細則已經在制定中,估計年底前就可以出臺。
“關于風電場上網電價的確定細則,如果能有具體的文件落實,從長遠看是影響風電場建設企業的關鍵問題?!闭憬A儀集團的向科長告訴記者。他同時建議,國家如果支持風力發電的發展,可以出臺一些電價方面的優惠措施,在國外,對于風力發電,就有電價補償的機制,雖然目前國內有的省市也有相關的優惠措施,但國家并沒有明確的政策和標準支持。
信息來源:國家電力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