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工業報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如此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科技創新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顯得重要而緊迫。適應制造業發展新趨勢,打造中國制造業升級版,必須把增強創新能力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5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2014智能制造國際會議上做了題為《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打造中國制造業升級版》的主旨報告。
把握制造業發展新趨勢
苗圩指出,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加快推進生產方式、發展模式的深刻變革。
一方面,信息網絡技術與制造業向深度融合發展。互聯網技術發展正在對傳統制造業的發展方式帶來顛覆性、革命性的影響。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實時感知、采集、監控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數據,促進生產過程的無縫銜接和企業間的協同制造,實現生產系統的智能分析和決策優化,使智能、網絡制造、柔性制造成為生產方式變革的方向。從某種程度上講,制造業互聯網化正成為一種大趨勢。
另一方面,新業態新模式對傳統生產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這些變化一是由大規模批量生產向大規模定制生產轉變;二是由集中生產向網絡化異地協同生產轉變;三是由傳統制造企業向跨界融合企業轉變。
當前,隨著信息網絡技術在制造業領域的廣泛滲透,及其帶來的工業互聯網、工業云等一大批新的生產理念,制造業互聯網化呈現出智能產品、眾包設計、智能制造、在線服務以及基于互聯網的新型商業模式等幾大鮮明特征。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中國雖已經成為世界制造大國,但在核心技術、產品附加值、產品質量、生產效率、能源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先進水平尚有較大差距,并面臨諸多方面的挑戰。苗圩表示,必須緊緊抓住新一輪產業變革機遇,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打造新的競爭優勢,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
首先,要加快突破關鍵核心和共性技術。苗圩稱,力爭在集成電路、新一代移動通信、大數據、智能機器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針對我國工業基礎能力不強的問題,要深入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措施,推廣典型經驗,著力解決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產品缺失問題,力爭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促進我國工業基礎能力邁上新臺階。
其次,要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今后,要在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上狠下功夫,注重加強政策引導,完善配套設施和相關法制制度,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注重加快法制風險投資、技術轉讓、管理和戰略咨詢等中介服務機構,促進先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不斷提高制造業發展的科技含量,使科技創新真正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
最后,著力加強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充分激發企業技術創新的活力。
同時,要全面落實鼓勵民間投資和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的政策措施。此外,要高度重視并切實加強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和管理,充分激發和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的動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