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8日,李克強總理來到重慶川儀公司考察。在仔細了解企業科技創新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情況后,李克強對企業研發專家和工人說:“創新是我國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和關鍵舉措。中國經濟升級,創新是旗幟,是脊梁!靠你們啦!”
劉延東副總理于2014年5月18日起正式訪問以色列,并于當地時間5月18日在以色列主流媒體《耶路撒冷郵報》評論版首頁發表署名文章《讓中以科技創新合作之花更加絢麗》。文中指出,創新驅動發展,合作才能共贏。讓我們把握歷史機遇,發揮各自優勢,不斷拓展創新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更多造福兩國人民。
2014年5月23日~24日,習近平深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中的企業、園區,以及科研基地,考察調研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習近平指出,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成為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要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尖水平,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有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要牢牢把握產業革命大趨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到產業發展上。要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舉措,加強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新條件建設,完善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機制,讓各類人才的創新智慧競相迸發。
留意近期的新聞,我們不難發現,最近“創新”很忙。
從“十一五”到“十二五”,中國經濟的騰飛有目共睹,而我們站在工業轉型升級、由制造大國轉為制造強國的門檻上,跨出這一步并非易事。從多位領導人的“指導”下,我們深知,中國工業的發展單憑學習國外技術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學會創新。從四大發明到北斗導航,中國人的創新能力毋庸置疑。然而,近年來,在自動化技術方面,中國人看到的是國外技術的被認可以及國際品牌的知名度,進而更不愿意去嘗試費力不賺錢的“創新”。由此,我國自主研發的產品越來越少,回首滿是坎坷與傷痕的自主創新之路,想要改變現狀也有些無能為力了。
當然,筆者的說話或許有些極端,事實上,還是有不少民族品牌在努力證明自己的創新能力,并且已在多個技術、行業領域嶄露頭角。在國家如此倡導“創新”之時,筆者希望,即使不能做到從無到有的跨越式發展,但也要走出中國自動化產業自己的創新之路。這條路必定十分坎坷,我們需要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