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國際化,是個延續多年的熱門話題。在經歷了最初的試探之后,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雄心勃勃地走向世界,開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2013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901.7億美元,同比增長16.8%。中國經濟已經到了“請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時代,企業走出去是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的必然趨勢。
當前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全球市場更為開放,競爭更為激烈,消費者所能了解的信息也更加豐富。如何順應這些新趨勢,把握其間的機遇,在國際化進程中切實提升競爭力,是中國企業國際化實踐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世界經濟論壇與博斯公司日前聯合發布的《中國企業全球化最佳實踐:應對運營挑戰》報告指出,對于涉足全球化的中國企業而言,首要的挑戰是跨越中方和外方的文化鴻溝、摒棄成見、消除猜忌,創建一個和諧、高效的工作氛圍。報告認為,能否解決好母國與東道國、標準和創新、控制和授權這三大矛盾,是許多中國企業國際化將會面臨的重要問題。
對企業自身而言,國際化進程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不斷做大做強的內在要求。企業在海外發展,常常會在文化、管控、流程乃至人才管理方面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水土不服”,這就需要企業認識到全球市場的復雜多變性,做到統籌兼顧,認清自身面臨的挑戰,并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加以應對。尤其需要思考的是,“走出去”的企業如何將以往國內市場的成功經驗延續到全球的運營之中?
這個問題并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借鑒他國企業特別是大型跨國企業的發展經驗,卻有不少共識:成功的國際化企業需要建立全球統一的企業文化、管控架構和體系,同時對東道國、當地社區和民眾作出承諾,并適應當地的商業管理;企業需要保持全球運營的一致性,有時甚至需要實現標準化,但同時需要探索產品、服務和運營模式的創新;企業必須保持必要和有效的經營控制,并授權當地團隊以確保運營效率。
在具體實踐中,企業國際化還會面臨融資方面的障礙。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期間,永隆銀行有限公司董事長馬蔚華曾指出,中國本土銀行在全球的網絡尚未形成,中國金融走出去還有非常漫長的道路,這就導致中國企業在境外融資較為困難。同時,走出去的企業在國內融資也受到很多制約,信用擔保渠道單一,擔保額度有限。這個問題并非企業一方能夠解決,也需要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參與進來,在中國金融尚未走出去的背景下,國內的金融機構和政府應該給企業走出去多一些融資支持,拓寬信用擔保渠道,比如設立民間的為企業走出去的擔保機構,同時進一步提高信用擔保的額度,為企業解決走出去的融資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