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服務業發展理念創新
克服認識偏差與服務業作用深化。70年代歐美國家曾經因為“滯脹”現象對服務業發展產生懷疑,但事實上現代服務業,一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引領經濟由傳統“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二是其發展的新領域、新業態層出不窮,知識和技術密集化使其內部結構不斷升級;三是能創造就業,滿足需求,助力生產,推動城市發展和區域經濟結構調整。
城市可持續發展與減物質化理念。一方面城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會阻礙制造業效率提升并因此鎖定在價值鏈的低端,城市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陷入低水平循環,出現路徑依賴;另一方面,大城市破解“城市病”,需要通過現代服務業來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降低城市經濟增長對于物質和能源的高度依賴,減輕環境污染,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和循環利用。
執政理念與政績觀創新。受到任期限制和不正確政績觀的影響,在制訂規劃和政策時重視工業輕視服務業。要創新執政理念和政績觀,克服把服務業當非生產性活動的觀念,重視和發揮服務業在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服務居民、提高福利、滿足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二、產業關聯與現代服務業發展
服務業嵌入價值鏈,促進制造業升級、提升效率。生產性服務業通過“干中學”效應、規模經濟效應,把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投入到生產性服務的過程中,改進產業鏈和服務業自身的效率,使傳統產業向先進制造業升級,并使整體的產業利潤率和環保水平提高。
現代服務業生產率提高與拉動經濟增長。在ICT技術廣泛運用下,服務業生產率明顯提升,由于人力資本積累的直接和間接引致作用,服務部門的擴張促進整體經濟長期增長。
服務業就業吸納與優化效應。服務業具有很強的勞動力吸納能力,全球性特大城市中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成為城市的基礎部門并向城市周邊輸出服務,既保證了就業增長,又由于生產性服務業是知識密集、附加值高的產業,能提高整個城市收入水平,有效縮小收入差距、緩解社會矛盾。
服務業從傳統行業中分離發展。從消費服務角度,要推動各個家庭單位將原本由自身提供的服務轉變為向外部市場購買服務。從生產服務角度,推動傳統制造業企業轉型,把傳統由企業總部來提供的研發、渠道、運輸、后勤等,從制造業內部分離和獨立出來。
破除行業壟斷,推動事業單位改革,釋放服務業。國內大量本應作為營利性市場主體存在的經營性機構存在于社會事業單位之中,大量服務需求內置。要打破政府或國有經濟壟斷經營,對社會資本開放,放寬市場準入限制,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
三、城市現代服務業發展創新
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平衡服務業的集聚與擴散。做好大城市服務業的都市中心集聚與多區域、多中心擴散的平衡,一方面對能夠實現標準化、具有“后臺”功能、不需要采用面對面接觸方式的服務業,鼓勵擴散布局;另一方面在諸如京津冀都市圈規劃建設中,優化公共服務資源的空間結構,把行政、教育、醫療、養老等具有很強社會屬性的公共資源有意識地分拆和多中心郊區化分散,提高各級地方的活力和提供基礎性需求,化解城市病,改善居民福利結構。
把握好地區發展的階段性,差異化有序發展。人均收入4000美元左右,會出現服務業第二波上升期,主要集中在以金融、商務、計算機、通訊等為主的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當工業化發展到較高階段之后,特大城市向價值鏈兩端即生產性服務業轉型,價值鏈中間的生產環節轉移到欠發達地區。
推動工業化與城市良性互動的機制創新。在城市經濟發展高級階段,服務業通過就業效應、出口效應、產品競爭力效應、吸引力效應等四個機制來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發展現代服務業,形成四大機制效應,是大城市從“制造中心”向“服務中心”轉型的關鍵因素。
產業環保轉型,改善城市生態和人居環境。借鑒美國紐約80年代開始的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技術水平,降低能源使用強度,減少城市中的能源密集型產業,最終在1993年以后空氣質量全年達標的經驗,創新服務的技術和手段,用信息化、智能化、節約型、清潔型、環保型等現代技術和服務來改造傳統產業,市區內集聚發展現代服務業,有效控制工業能源的使用量,通過價值鏈分工實現產業環保轉型,改善城市生態和人居環境。
打造和深化城市服務業發展的環境優勢。服務業本質上屬于契約密集型產業,其生產和交易通常需要事前簽約和事后評估,涉及復雜的契約安排和制度設計,成熟規范的營商環境和市場化制度力量是其發展的前提和要件。應做好從編制規劃、政策體系、產業指導、招引項目,到考核評估、技術標準、行業規范、統計制度、稅負體系、人才培養引進、審批執法等一條龍優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