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近幾年中國機器人市場的增長速度一直處于世界第一,去年中國又成為機器人市場銷售量最大的國家,預計201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器 人產銷國,未來十年將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和行業應用的黃金期。”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研究員是在5月29日召開的第十屆中美工程技術 研討會——新工業革命與智能制造論壇上做上述表述的。
在曲道奎看來,中國制造業目前呈現“兩高兩低”的特點,即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和高能耗、高污染。隨著“人口紅利”的到期,勞動力短缺和人 力成本急劇上升,使得勞動力密集和低人力成本的制造模式在中國難以持續。在這種背景下,選擇以機器人為主導的智能制造模式是實現中國制造業轉型的重要路 徑。
曲道奎指出,技術進步極大地提升了機器人的速度、精度、負載等性能指標,物聯網等技術應用使其更為柔性和智能化,因此,機器人在制造領域替 代人工從技術角度而言是可行的。與此同時,機器人成本近10年來下降了約50%。以一臺能替代3人工作的焊接機器人為例,目前售價20萬元左右,相當于3 名焊接工人一年的工資,對這臺機器人的成本投入一年就能實現回收。
通過近十年的發展,中國機器人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已經形成了一百余家從事機器人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工程應用以及零部件配套的產 業集群,其中40余家上市公司在股市上形成了具有機器人概念的高技術板塊。全國各省市地區正在建設和籌建的機器人產業園超過30余家。機器人應用遍及汽車 制造、工程機械、醫藥食品等行業。
新工業革命與智能制造論壇是本次研討會的重要活動之一。國家外專局局長張建國介紹,參加研討會的外方和中方專家一周來分赴北京、上海、安徽 等省市,實地考察了重點企業、科技園區、高校及科研院所,就水生態建設、綠色城市、先進制造等領域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現場診斷、研討并形成建議書。“這些成 果對探索解決中國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關鍵問題和共性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參考價值。”張建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