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昌松是個“嗜技術如命”的人。6月13日下午,這位浪潮第四代云計算中心的服務運營總經理,即將飛往設在美國的研發中心。離出發時間只有10分鐘了,他還在對《經濟日報》記者滔滔不絕地講述浪潮那神奇的云服務,及其為社會帶來的節約功效。
今年3月底投入運營的浪潮第四代云計算中心,是我國首家、亞洲最大的第四代數據中心。走進大樓,記者感到出乎意料的冷清。除了二樓大廳的智能監控中心外,其他地方更像碼頭的貨場,寬闊的空間里是密密麻麻、中間留了通道的“集裝箱”。“集裝箱”里布滿了縱橫交錯的數據線。那五彩繽紛的虛擬世界,就“裝”在這色彩單調的鐵柜里。
“一個1000人的單位,哪怕每年只開幾次全體會,也需要配置一個容納千人的禮堂。可實際上,更多的會議可能只需要容納300人的禮堂就夠了。而云計算所能提供的服務就是,你需要1000人的禮堂,我能提供,需要300人的禮堂,我也能提供。但不需要時,會將這些資源配置給其他人。”龐昌松舉例說,比如,齊魯證券行情高漲時需要100多臺服務器,而行情低迷時20臺就足夠了。白天交易時間所需網絡帶寬很大,而非交易時間所需帶寬很小。“如果他們都各蓋各的‘禮堂’,即建設自己的數據中心,就必須在所需峰值基礎上再加上一定保險系數。由此帶來的設備浪費、空間浪費、管理人員浪費、能源浪費等等,都是驚人的。”
因為有了浪潮的云服務,這樣的浪費避免了。這意味著,原來“1000人的大禮堂”不必蓋了,不論多少人“參加會議”,按需定制即可,徹底解決了數據設備閑置產生的巨大浪費問題。
龐昌松說,云計算中心好比一個大水庫,客戶可以按自己的需求,像擰開水龍頭用水一樣獲取流量。相對于平均利用率只有20%至30%的傳統數據中心,云計算帶來的社會資源節約是非常可觀的。
節約社會資源只是浪潮云計算中心的一項功能。多年來,浪潮把儉以養德的理念作為企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融入到從產品設計、制造到運營的每一個環節,讓浪潮的產品成為名副其實的節約之星。
浪潮產品經理李璀介紹說,浪潮集裝箱數據中心產品,可耐受零下40攝氏度和60攝氏度極端環境溫度,抗7級以上地震。其第四代云計算中心的設備放置密度,達到普通數據中心的3倍以上。這就好比原先1000個座位的禮堂,在用戶不感到擁擠、也不影響質量的前提下,擴大為3000個座位。從而節約了建筑面積、節省了大量電費和維護費。
李璀說,記者眼前的這些“集裝箱”,需要在大致恒定的氣溫等環境中運行。過去,數據中心主要通過空調設備來調節溫度,電力消耗是各種可變成本支出中最大的一筆。而浪潮集團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濟南約有38%的時間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下,如能實現室外風過濾后通風,就根本不需要開啟制冷設備。濟南還有約四分之一的時間氣溫在10攝氏度左右,用冷卻塔的水和室外空氣交換熱量即可,也不必啟動耗電約占七成的壓縮機。
云計算在節約社會資源方面的巨大魅力,我們還沒有全部認識——
通過“政務云”,未來政府部門辦公可以不用主機了,只需要一個顯示器就夠。原本各自獨立的信息資源將通過云平臺進行二次整合,信息共享,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通過“警務云”,公安機關只需要將現場的線索和嫌疑人的資料輸入,就能迅速縮小搜查圈;
通過“交通云”,市民只需要在手機里裝上一款名為“微步”的APP,就可以隨時查看每輛公交車的運行狀況,免去等車之苦……
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表示,云計算的應用,將給全球產業格局帶來重大變革,并能夠極大地推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目前,浪潮已經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布局云計算中心,用“云的力量”推動新一波節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