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我國的創新鏈條存在“腸梗塞”現象,在“基礎研究、應用開發、中試、商品化、產業化”的創新鏈條中,中間環節非常薄弱。
我國在科技領域的投入越來越大,科研成果也越來越豐富,但是科研成果轉化并不順暢。究其原因,在于我國的創新鏈條存在“腸梗塞”現象,在“基礎研究、應用開發、中試、商品化、產業化”的創新鏈條中,中間環節非常薄弱,科研機構熱衷于“申請課題、開展研究、通過評審、再申請課題”的循環,而產業部門則陷入“引進技術、生產產品、技術落后、再引進技術”的循環,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低端地位難以根本改變。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重點解決我國重大關鍵技術創新鏈的中間瓶頸制約,形成科研促進產業創新、產業支持科研發展的正反饋效應。
我國創新鏈條存在三大瓶頸制約
創新鏈條包括以下五個環節:一是基礎研究,探索新技術的原理;二是應用開發,在實驗室制作樣品或樣機;三是中間試驗(簡稱中試),驗證和改進實驗室技術,按照規模生產要求解決工裝、工藝、原料和標準等問題;四是商品化,企業整合技術、資本、人力資源等要素,面對市場開展小規模經營,完善產品,尋找市場;五是產業化,企業開展大規模生產,獲取創新活動的回報。
重大關鍵技術的原始創新基本都要經歷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完整鏈條,需要研究機構和企業的共同參與才能完成。在創新鏈條的不同環節,創新活動的任務、性質、關鍵要素、參與者都有所不同,其中應用研究、中試、商品化三個環節需要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同參與。在應用研究環節,科研機構起主導作用,但企業的參與可以為技術轉化打下鋪墊;在中試環節,科研機構也是主要力量,但企業的參與可以加快技術應用步伐;在商品化環節,創新活動發生質的變化,從科研機構內部的研究活動演變為企業整合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開發市場的經營活動,是創新鏈條中最驚險、最關鍵的一跳。
目前我國創新鏈條中主要存在著三大瓶頸。
瓶頸之一:應用開發脫離市場需求
有關研究顯示,我國科研機構的研究經費中,30%—40%來自財政撥付的事業費,60%—70%來自各類項目研究經費。項目導向的體制對科研機構具有很強引導性,關鍵是項目設立機制是否合理。對于當前的項目管理機制,科研機構認為申請項目花費精力太多,研發也缺乏連貫性;企業認為,科研項目存在研究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現象,導致很多研究成果不具備市場應用價值。
瓶頸之二:中試力量薄弱
我國科研體系存在“重科研、輕中試”的現象,這既與中試的性質有關,也與科技管理體制有關。首先,中試具有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的性質,重大關鍵技術的中試一般需要2—3年時間,后續商品化和產業化還需要6—8年時間,因此中試無論對技術持有方還是技術需求方,都缺乏投資吸引力。
西方發達國家一般是企業在中試環節發揮重要作用,而我國企業處于產業低端,往往難以承受長期技術投資帶來的資金壓力和失敗風險,投資中試的積極性普遍不高。第二,在體制上,我國科技部門與產業化部門縱向分割,相互脫節,導致中試投入跟不上研發需求。此外,我國科研機構對參與中試活動既缺乏動力也缺乏能力。科研機構追求學術成果,對技術中試的積極性不高,科研人員也普遍認為中試工作“投入大、風險高、回報低”,不如走“拿項目、做課題、出成果、評職稱”的常規路子。即使有些科研機構愿意開展技術中試,也面臨資金來源不足的矛盾。
瓶頸之三:重大技術商品化缺乏吸引力
企業是創新活動的主體,但提供技術的科研機構也必須大力配合。根據調查,我國企業和科研機構對重大關鍵技術商品化的積極性都不高。從企業方面看,重大關鍵技術商品化存在技術不成熟、市場需求不確定、與科研機構合作不順暢等方面的風險。從科研機構看,搞技術商品化遠不如申請新的課題,后者經費有保障,而且還能產生新的學術成果。
此外,我國國有技術資產的管理制度也不利于重大關鍵技術的商品化。當前制度的出發點是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而不是促進技術轉化,如技術資產的處置需要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層層審批,程序多、周期長,短則4—6月,長則1年。殊不知,技術資產不同于物質資產,只有應用才能產生價值,沒有應用做基礎何談國有資產流失?技術得不到應用才是國有資產最大的損失。
相關政策建議
1.建設新型研發機構
我國需要建立一批市場導向的應用技術研發機構。新型研發機構應將技術轉化和技術研發作為同等重要的使命,并以此為基礎對組織結構、資金管理、人事管理進行改革。新型研發機構應設立專門機構和專項資金,從事技術轉化工作;應改革單一化的科研成果評價標準,將成果轉化工作列入職稱評定、職業發展和學術成就的重要方面;實行科研人員雙向流動制度,鼓勵科研人員參與創新創業等等。
新型研發機構的核心是要建立現代治理機制。可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按照非營利組織模式發展研發機構,設立科學家、企業家、政府官員等多方利益相關者參加的理事會,由理事會決定科研機構的重大方向。我國一些地方在新型研發機構的試點中也取得了寶貴經驗,如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建立理事會制度,按照項目合同實施全員聘用制,形成了“市場化導向、企業化管理”的良好局面,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重大進展。
2 .加強科技項目的需求方引導
采用事業經費和項目經費相結合的科技經費管理方式,既有利于發揮科技部門的主動性,也有利于發揮項目對科研資源的合理引導作用。必須建立市場導向的項目管理制度,應用技術研究項目的管理,要建立多方參與的機制,既要聽取科技界的意見,也要聽取產業界的意見。比如,可以借鑒德國的科研項目管理機制,政府資助的科研項目,由行業協會或商會在征求成員企業意見的基礎上提出技術需求,按照技術需求開展產學研合作。
3.設立專業性中試平臺以降低中試門檻
將分散使用的支持技術產業化的財政資金集中起來,設立一批專業性中試平臺。中試平臺可以設在產業集群地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資金由中央和地方分擔,同時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參與。專業性中試平臺除了建設必要的設施和設備外,還要培養一批懂裝備、懂工藝、懂技術標準的專業人才。政府集中資金建設中試平臺,一方面消除了支持單個企業帶來的不公平競爭,另一方面可以大幅降低單個項目的中試成本,顯著縮短中試周期,為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創造良好條件。
4.改革國有技術產權管理體制
技術的價值不是管理部門或第三方評估出來的,而是企業經轉化后通過市場經營產生的,調動企業積極性才是國有技術產權管理的關鍵。建議以促進技術轉化為出發點簡化國有技術產權轉讓管理程序,技術產權的轉讓管理權限應直接下放給科研主管部門,財政部門的職責可調整為制定政策和實施事后監管。另外,還應放寬甚至取消智力資本的入股比例限制,加大對參與技術轉化企業和科研人員的激勵,以調動科研機構實施技術轉化的積極性。
5.加強創新早期階段的政策資金引導
設立專門的中試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形成風險收益共擔機制,促進技術中試環節的多元化投資。充分發揮政策性風險資本的引導作用,風險投資是應對創新風險的有效手段,建議將政策性風險投資向創新早期階段集中,如通過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技術轉化的早期階段,真正發揮分擔技術創新風險的作用。一旦從高風險的技術商品化階段進入到大規模生產的產業化階段,大量的民間資本就會主動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