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在東莞模具行業的龍頭鉅升電子,生產線上是整齊排列的機器人,已很少看到工人的身影。 本報記者 鄭 楊攝
近一兩年,珠三角工業機器人產業開始進入爆發式增長期。如何利用機器人為制造業解困并向“智造”升級?珠三角地區的經驗對中國這個“制造大國”有著特別的樣本意義。
困境在哪里
困境來自三個方面。首先是勞動力成本問題;其次是土地緊缺和環保壓力;更大的困境來自全球制造業競爭的壓力。
東莞,美麗的松山湖畔,一個以“世界一流”為目標的機器人產業基地正在加速醞釀中。
近日,作為該基地核心部分的松山湖國際機器人協同創新研究院籌建辦公室正式掛牌,一批手握機器人制造核心技術的企業已經進駐。該基地的負責人,是全球機器人產業的領軍人物、香港科技大學自動化中心主任李澤湘教授。“國內機器人產業才剛剛起步,我們將與其他機器人產業基地進行差異化發展。由于東莞及珠三角3C——電腦、通訊、消費電子產業規模龐大,基地首先將針對3C產業進行機器人開發。”李澤湘說。
不惟東莞,各類機器人產業基地在整個珠三角正呈現遍地開花的態勢。廣東省去年出臺《廣東省信息化發展規劃綱要(2013—2020年)》,將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作為發展的重點方向。去年至今,從廣東省級層面到廣州、深圳、佛山等制造大市,無不依據各自產業規劃推出了相應的機器人產業發展新政,形成了各自的思路和做法。
記者在珠三角調研了多個制造業城市,每當問起當地發展機器人產業有何考慮,答案相當一致,“應對要素成本攀升”幾乎是所有城市的“初衷”,而“制造業向高端升級”則是大家共同的“遠慮”。
順德被廣東省政府寄予了“示范帶頭”的期望。5月底,廣東省經信委在順德召開了“機器人產業推進大會”,5200畝的“廣東省智能制造產業基地”正在順德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建設。順德區經濟和科技促進局副局長黃小檢,向記者道出了當地制造業面臨的困境以及發展機器人產業的緣由。
困境來自三個方面。首先是勞動力成本問題。“2005年開始,工人工資直線上漲,企業逐漸不堪重負。今年,順德的用工缺口達8萬,企業招工難、留人難、管理難的問題普遍存在。”黃小檢說。
其次是土地緊缺和環保壓力。順德土地開發強度近50%,不僅生態環境難以承載,工業用地價格之高也令企業無法承受。
更大的困境來自全球制造業競爭的壓力。“最可怕的是沒有訂單。”黃小檢說,珠三角制造業當前承受著來自低端、高端競爭的雙重壓力——東南亞的低成本和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歸”的趨勢。制造業走向高端是唯一的出路。
發展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制造產業,被順德看做是走出以上所有困境的“鑰匙”。
“機器人的好處很多。”黃小檢說,一方面,制造業的競爭力無非在于價格和品質,大規模的自動化制造,能為企業在價格與品質之間建立起比較優勢,不僅大幅提高產品的精度和質量,還能保證交貨期。另一方面,機器人的使用將原有生產線進行了組合、壓縮,大大提高了車間利用率,提升了單位面積的產出。此外,機器人工作在點膠、焊接、搬運等危險性大、勞動強度高的崗位,不僅解決了用工難的突出問題,還解決了環保難題,使勞動密集型產業變成了技術密集型產業。
缺失如何看
目前國內有超過1000家機器人集成商,但減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只有極少企業能夠自主生產。核心技術的缺失使企業面對未來競爭缺乏信心。
走進佛山市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的車間大門,一臺正忙碌地打磨水龍頭的機器人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只見它輕盈、靈巧的手臂在水龍頭四周任意騰挪,不一會兒水龍頭便光亮如鏡。“這不是我們最高端的產品,最近我們剛為意大利某知名眼鏡品牌做了一臺打磨機器人,那精度才高。”工作人員自豪地介紹。
從不銹鋼行業到機器人的成功轉型,利迅達花了漫長的5年。“比我想象中的慢,用了太長時間去研發、積累。”利迅達董事長霍錦添感嘆。在不銹鋼行業,粉塵危害使得打磨工人的工資極高。霍錦添敏銳感覺到行業未來對機器人的需求,與意大利一家機器人公司達成合作,初期是希望以不銹鋼盈利來“哺育”機器人系統的研發生產。利迅達從國外進口機器人本體,進行系統集成,為不同行業乃至企業“度身定制”機器人。
“一開始行業并不認可,直到去年下半年,情況有了大轉變。”霍錦添回憶,當時順德的美的、格力等大企業接了大單,卻招不來工人,情急之下找到利迅達,一個星期便拍板簽了合同。隨著機器人受到越來越多民營企業的追捧,今年以來,利迅達的訂單滾滾不斷。“舒服日子總算熬到了。”霍錦添說。
一批像利迅達這樣先知先覺的企業掘到了第一桶金,然而也有企業在機器人行業風生水起之際選擇急流勇退。東莞拓斯達公司生產的機器人在當地塑膠行業供不應求,然而該公司的遠期規劃,卻放棄了機器人而選擇了3D打印。“做機器人我們在核心部件上受制于人,未來沒有競爭力。”拓斯達董事長吳豐禮說。
吳豐禮的選擇反映了機器人行業的普遍困惑:核心技術的缺失使企業面對未來競爭缺乏信心。目前國內機器人市場上96%都是使用外國品牌。
在廣東地區,一些龍頭企業已經在關鍵零部件方面有所突破,如廣州數控在控制器方面國內領先,巨輪股份在RV減速器方面打破了國際壟斷。但至少在目前,他們還無法撼動國內大市場。
面對嚴峻的形勢,珠三角各地不約而同地制定了集群化推進機器人產業的策略,并出臺了相應政策。因為單個企業力量有限,只有將他們聚集起來,協同攻關、持續創新,才能盡快彌補產業鏈薄弱環節,擺脫受制于人的現狀。在佛山,利迅達、嘉騰、鼎峰、廣鍛4家機器人龍頭企業聯合研發的全自動化沖壓“無人車間”,就是產業鏈協同創新效果的最好證明。
瓶頸是什么
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是否還存在難題?如果說過去的障礙主要在于行業認知和接受度,那么現在最大的障礙無疑是資金。巨大的投入令許多中小企業望而生畏。
“我們要認識到,凡是重復機械的動作都應該且都可以進行自動化改造。”在廣東美芝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的衛生間門后,記者讀到了這么一句標語。這家美的集團旗下的公司,空調壓縮機產量占到全球份額的33%。“高峰期我們曾有1.2萬員工,經過自動化改造,現在僅有6100人。”該公司順德工廠總經理黃年周對記者說。
事實上,機器人在珠三角制造業中的大規模應用始于去年下半年,不到一年時間,機器人已滲透家電、汽配、電子信息、食品等諸多行業,并給這些行業帶來了深刻變革。
一個有意思的案例是,東莞模具行業的龍頭鉅升電子,甚至從機器人的應用者“變身”為了生產者、推廣者。鉅升電子將進口機器人系統進行二次開發,研發出國內領先的智能化精密模具柔性制造系統,從而成功拿下了iPhone配件模具訂單;而其研發的新系統則作為一個“意外的”副產品,將向國內10家以上企業推廣,每套系統售價約100萬元。
而在“家電之都”順德,機器人的滲透使得家電等傳統制造業中的“無人車間”、“智慧工廠”日漸增多,生產效率和品質顯著提升。順德區經濟和科技促進局的數據顯示,近3年該區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170多個,投資超過50億元,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30%,產品優良率提高2%,。
如何讓更多有需要的企業用得起機器人?珠三角一些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已經開始思考和應對這一問題,在未來,租賃或者貸款購買機器人或許會成為中小企業應用機器人的主要途徑。近日,佛山三水工業園就傳出消息,園區通過“集成商—租賃公司—機器人應用企業”三方合作模式,引入了設備融資租賃機構,以類似分期付款的方式,幫助中小企業破解機器人應用流動資金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