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最初出現在1969年的美國,1989年則衍生出如今互聯網的雛形,從那時起,全球的科技發展進入了新的紀元。
2014年5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2014智能制造國際會議上做了以《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 打造中國制造業升級版》為題的主旨報告。他指出:信息網絡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傳統制造業,傳統制造業面臨著要么被顛覆、要么積極擁抱的抉擇。從某種意義上講,過去的一段時間里,不少制造業巨頭轟然倒下,與其說是技術路線選擇的問題,不如說是沒有跟上互聯網時代的步伐。制造業發展這種新趨勢新要求,對于全球制造業來說,既是良好的機遇,也是重大的挑戰。從中國而言,中國雖已成為世界制造大國,但在核心技術、產品附加值、產品質量、生產效率、能源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先進水平尚有較大差距,并面臨諸多方面的挑戰,必須緊緊抓住新一輪產業變革機遇,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打造新的競爭優勢,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
他還特別提到,推動信息網絡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以互聯網思維創新工作思路和機制,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在工業領域的集成創新和應用。要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圍繞基礎設施、工業控制、現代物流等重大應用領域,進一步開展物聯網技術研發和應用示范,推進設備數字化、流程自動化、管理信息化。支持和鼓勵大數據技術在工業企業生產經營、工業行業管理和經濟運行中的應用。推進制造方式的互聯網化。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網絡化制造模式,實現生產經營各環節的企業間協同,形成網絡化企業集群。
當然,在這場會議召開之前,互聯網化早已在不少自動化廠商中生根發芽,并等待著時間的孕育,在中國市場開花結果。
2014年,針對于城市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施耐德電氣整合OT(Operation Technology)和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技術,集成合理化的解決方案,有效地提升了城市能源利用率和靈活性,實現城市運營完善化、快捷化、智能化。
2013 年 12 月 18 日,羅克韋爾自動化首次介紹了其致力于幫助中國制造企業建立智能、開放和安全的“互聯企業”,從而推動中國智能、安全和可持續生產的宏偉愿景。建立“互聯企業”的關鍵在于控制和信息技術的融合。以前,工廠自動化和企業網絡往往由于使用不同技術而相互孤立,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而創建“互聯企業”必須打破這一現狀。
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生產和研發基地(以下簡稱SEWC)2013年9月在成都落成,它是西門子在中國最大、最先進的數字化工廠。該基地最突出的特點是采用了“數字化工廠”的概念,數字化工廠通過IT技術對不同的企業規劃方案和業務流程等信息進行對比、評估和優化,利用協調生產控制系統與企業管理軟件(ERP)和業務智能化系統中的業務規劃流程,使成本和流程指數與企業績效監測系統相連,有助于企業長期增強競爭力。
由幾大自動化巨頭的動向可見,互聯網化已逐漸深入到自動化領域。自“十二五”以來,“兩化融合”成為了自動化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而今,互聯網化更使IT技術在自動化產業中有了更多作為,從而使自動化與信息化得到更完美的結合。眾所周知,德國政府所提出的“工業4.0”戰略已是大勢所趨,業內也將此戰略視為了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端。該戰略旨在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網絡空間虛擬系統相結合的手段,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這一切與互聯網化密不可分。今天,自動化技術已經牽手IT技術,將互聯網化在工業領域中發揮到極致,這種美妙的結合也必將在未來的發展中帶給我們更多地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