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學報
兩化融合的基礎在企業,結合點也在企業,兩化融合的深度、廣度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以往,中航工業集團在研制某型號飛機時,需要進行50多次飛行實驗,以驗證其性能和可靠性。如今,在航空產品集成研發平臺的支撐下,研發人員只需要進行一次飛行實驗即可,其他大量的驗證工作都可以通過仿真系統來完成,大大減少了飛機研發的時間和成本。
這就是兩化融合為機械行業帶來的變革。
不過,在我國機械行業,兩化融合仍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包括裝備化基礎薄弱、流程管理缺位、企業管理與信息化“兩張皮”、兩化融合環境下企業關鍵能力不足等等。
近日,2014機械行業兩化融合推進大會在京舉行。相關專家向記者指出,在機械行業兩化融合推進過程中,應該注重發揮企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國機械行業朝著全球化、數字化、柔性化、精益化和智能化方向邁進。
走向規范
2013年8月,工信部編制發布了《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了2018年全國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到82的目標,并列出了8個專項行動計劃,新一輪兩化融合推進工作就此拉開了序幕。
今年以來,上述專項行動的第一項——“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建設和推廣行動在全國各地陸續展開,而此次會議的召開,則標志著機械行業的管理體系貫標正式啟動。
近年來,我國機械行業的兩化融合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也面臨著諸多的問題。首先是裝備化基礎薄弱。“設備自動化、信息化平均水平低,設計、工藝、制造、管理等知識經驗沉淀不足,現代研發、生產、管理的裝備化也還未實現。”工信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信息化研究與促進中心副主任陳杰對記者說。
其次是流程管理缺位。“流程的固化都較難以實現,更遑論規范化和優化重組。”陳杰說。
此外,機械行業的兩化融合還存在舊的管理體制、思維和模式難以支撐信息化務實推進和成效發揮以及管理基礎薄弱等問題。
在與會專家看來,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在機械行業的建設和推廣,將有望解決上述問題。
“工信部提出建立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形成可評估、可診斷、可改進的先進企業管理模式,對指導和引導企業推進兩化融合工作意義重大,這正是企業進入兩化深度融合階段以后非常需要的。”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系統實施主管李忠福告訴記者。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管理工程分會常務理事金達仁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制定、宣貫和構建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的目的,就是從根本上確保機械企業嚴格按照科學規律推進兩化融合,從而推動我國機械工業朝著全球化、數字化、柔性化、精益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